DC娱乐网

美军懵了!中国居然在南海玩起“电子魔术”

南海波涛诡,电磁幻影生。车载魔术戏,美机懵转向。一艘美军P-8A“海神”侦察机在南海上空例行巡逻,机组人员突然在雷达屏幕

南海波涛诡,电磁幻影生。车载魔术戏,美机懵转向。

一艘美军P-8A“海神”侦察机在南海上空例行巡逻,机组人员突然在雷达屏幕上发现惊喜——一个完整的中国航母战斗群正在不远处航行。他们立刻调整航向,扑向这个高价值目标。

然而,在目标区域来回搜索45分钟后,机组人员只看到一片空旷的蓝色海洋。他们所追踪的,不过是中国电子战部队用一辆看似普通的吉普车编织的“幽灵舰队”。

这出南海“电子魔术”戏法,如今已被收录在《兵工科技》2025年9月的报道中,成为我军电子战能力的鲜活注脚。

南海电磁迷阵:吉普车“变”出航母编队

2025年初秋,南海上空上演了一场现实版“偷梁换柱”。

一架外军P-8A侦察机在执飞任务时,雷达系统突然侦测到疑似中国航母战斗群的信号。信号特征完全吻合——大型水面舰艇的雷达回波、熟悉的通信频率、甚至包括电子识别码在内的关键信息一应俱全。

机组人员如获至宝,立即改变原定巡逻路线,转向追踪这一“高价值目标”。

据《兵工科技》披露,这场戏法的幕后导演,是解放军某电子战部队的一款车载干扰系统。

这套系统以普通战术车辆为运输底盘,机动能力极强,部署时间仅为传统电子战设备的1/5。就是这看似普通的吉普车,却在南海导演了这场“航母现形记”。

当侦察机飞抵目标坐标区域时,海面却空空如也。原来,他们追踪的只是一个由电磁信号编织的“幽灵舰队”。

魔术背后的科技:数字射频存储技术

这套车载电子战系统如何实现这场“电子魔术”?答案在于其核心技术——数字射频存储(DRFM)。

DRFM技术堪称电子战的“万能复制机”,它能将敌方雷达信号的频率、相位等细节原封不动地存储下来,再经过改头换面发送回去。

解放军的车载系统就是依靠这一技术,在几秒钟内复制出航母战斗群的雷达回波、通信频率甚至电子识别码。

与仅会发出干扰信号的旧式雷达干扰器不同,这款车载系统能够探测敌方雷达,分析其频率,并立即传输逼真的假回波。

它保存着美国、日本和澳大利亚军队使用的雷达轮廓数据库,使其能够在几秒钟内生成令人信服的虚假目标信号。

这套系统的覆盖范围可达300公里,能量密度比传统设备高20%,一套能顶过去50套老式干扰器。

三十年河东河西:从吃亏到反击

时光倒回三十年前,中国在电子战领域曾吃过亏。1994年,美军“小鹰”号航母的EA-6B电子战机在黄海模拟出120多架虚假战机信号,把济南、南京军区的防空雷达搅得瘫痪,演习都被迫中断。

1996年台海危机时,同类电子战机又干扰得轰-6没法锁定目标,反舰导弹都射不出去。

那些年,美军靠着电子战技术拿捏中国,可谓如入无人之境。

三十年过去,河东河西已易位。当年美军垄断的DRFM技术,如今已被中国掌握并进一步发展。

中国的技术不仅体积缩小到能装载上车,性能还更强悍,电磁波能量密度是传统系统的20倍,真正做到了以小博大、后发制人。

电磁游击战:机动灵活的新型电子对抗

这款车载电子战系统最大的优势在于其机动性和快速部署能力。

它以普通战术车辆为运输底盘,部署时间仅为传统电子战设备的1/5。有报道称其“部署起来比外卖还快,十几分钟就能展开,机动性强得像‘电磁游击队’”。

这种机动性使得系统可以在海岸线、岛礁随便停,让对手根本摸不清在哪藏着。正所谓“藏于九地之下”,方能“动于九天之上”。

更厉害的是,这套系统不是简单的噪声干扰,而是精准制造“雷达幻觉”,让美军设备自己“看到”想找的目标。

P-8A的信号识别算法在复杂电磁环境里就是个“半吊子”,面对动态模拟的航母信号,直接把虚假坐标当成真目标,偏离航线15到20度,在预设的“电磁诱导区”里绕了45分钟才反应过来。

体系作战:从单车到全域电子对抗

现代电子战早已不是单一装备的较量,而是体系化对抗。这次展示的车载系统,只是解放军电子战体系中的一环。

在9月3日举行的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上有电子对抗方队驶过天安门广场。

受阅的5型电子对抗骨干装备,能够全频侦控、精准压制,具备空天防抗、破网断链作战能力,是制胜多域联合战场的利器。

这些受阅装备均为我国自主研发,是我军现佑电子对抗主战装备,形成了“侦、攻、防三位一体电子战能力”。

未来战场上,解放军可形成海陆空天协同的立体电子战网络:天上有歼-16D电子战飞机压制,海上055驱逐舰的相控阵雷达能协同干扰,地面机动电子车制造假目标,太空还有卫星监控频谱。

美军航母战斗群的SPY-1雷达就算能顶住单一干扰,也架不住多方向的复合攻击。

电磁权决定战场主动权

“未来战场上,制电磁权成为交战各方争夺的重点之一。”海军航空兵某师训练部门负责人如是说。

初秋时节,海军航空兵某师与友邻舰艇部队联合开展的一场跨域协同训练中,重点检验了联合作战条件下的情报共享、火力协同和应急处置能力。

训练中,战机雷达显示屏上突然出现多批“敌”目标,电子侦察员面前的屏幕上也出现密集不明信号。

“遭‘敌’强电磁干扰!”面对特情,空中指挥长果断下达指令:“立即确定干扰源目标方位、类型,对‘敌’实施反干扰……”

任务舱官兵闻令而动,迅速启动反干扰措施并切换备用通信信道。这种贴近实战的训练,体现了我军对制电磁权的高度重视。

国防科技大学电子对抗学院一场战术综合演练中,红方某分群指挥所亮起灯光,学员代清华神情专注,操控装备向蓝方区域隐蔽抵近侦察。

“目标地域出现不明雷达信号。”代清华回传信息。这些未来的电子战军官,正在实战化环境中锤炼硬功。

正如国防科技大学电子对抗学院的专家所说,“联合作战呼唤联合人才”。当电磁空间已成为继陆、海、空、天之后的第五维战场,谁能在这个无形战场掌握主动权,谁就能掌握未来战争的钥匙。

从黄海到南海,从1994到2025,三十年间的风云变幻见证了中国电子战能力的跨越式发展。

当年美军“小鹰”号航母的电子战机能够模拟上百架战机信号,如今中国的一辆吉普车就能变出整支航母舰队——这背后的变迁,恰如卧薪尝胆后的涅槃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