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白居易的一生(01)|连野史都不敢这么

即日起,我们将持续解读“白居易”一生的经历,以及他笔下脍炙人口的诗篇,依托正史,高度还原创作背景,敬请关注。01.代宗大

即日起,我们将持续解读“白居易”一生的经历,以及他笔下脍炙人口的诗篇,依托正史,高度还原创作背景,敬请关注。

01.

代宗大历七年,公元772年,元结、贾至接连病逝,白居易、刘禹锡、李绅相继出生,大唐文坛又开始热闹起来。

彼时,白居易的父亲白季庚四十四岁,母亲陈氏年方十八,家世都不错。

白居易的祖父白鍠终官河南府巩县令,父亲白季庚时任萧山县尉,算是小官僚家庭,世敦儒业。

其外祖父陈润是一位小有名气的诗人,曾任鄜城县尉。

但白居易的家世,着实有点乱。

他外祖母病逝后,白居易亲撰墓志铭,志曰:

“夫人太原白氏。其出昌黎韩氏。其适颍川陈氏。享年七十……延安令讳锽之第某女……故大理少卿襄州别驾讳季庚之姑。前京兆府户曹参军翰林学士白居易前秘书省校书郎行简之外祖母也”

是不是有点蒙?

白居易的外祖母,怎么就成了祖父白鍠的女儿,父亲白季庚的姑姑?就算各叫各的,那白季庚岂不是……

幸好志文中还有一句,“其出昌黎韩氏”,可以猜想白居易的外祖母原本是韩家的女儿,后被白家收养,过继给白鍠为女,又嫁给陈润,生白居易母亲。

白季庚所娶,实为自己的外甥女……进一步推论,白居易的母亲,同时也是自己的表姐!!!

如果以母系亲缘倒演,似乎就更加清晰,白居易外祖母,原本是自己的继姑,白季庚的继妹(或继姐)。嫁到陈家后,生女再嫁回给白季庚,反倒成了白季庚的姑姑,实际叫岳母更准确。

但从白居易的角度讲,姑姑世系亲缘更近,故以外祖母谓白季庚姑姑。

幸亏,白居易的生平有资料可考,不然连野史都不敢这么写。

02.

无论如何,这一年白居易在河南新郑出生了,大唐白乐天开始了自己传奇的一生。

当时安史之乱刚过去八九年,天下依旧动荡不安,各节度使用拥兵自重,童年并不算太稳妥。

首先是他两岁时,祖父病逝于长安,白季庚去职丁忧,三年后除服,调任宋州司户参军。

公元779年,白居易8岁,代宗李豫崩逝,太子李适(kuò)即位,是为德宗。

次年,白季庚迁彭城令,这期间白居易在母亲的教导下,一直在刻苦读书,对诗歌韵律已经有所掌握。

德宗称帝后第二年,成德节度使李宝臣卒,其子李惟岳请求留后,德宗有意削藩,未允。旋即李惟岳联合魏博、淄青节度使叛乱。

魏博、淄青自危,又煽动山南东道节度使梁崇义同反,遂德宗以李希烈为南平郡王,前去讨伐。

不久,淄青节度使李正己卒,其子李纳秘不发丧,请求袭位,德宗依旧不允。于是李纳起兵攻打宋州、徐州。

时徐州刺史为李正己的从兄李洧(wěi),也就是李纳的从伯父,本不想守城,但是在白季庚的劝说下,整整坚守了四十二天。

因此,白季庚得嘉奖,擢徐州别驾。

公元782年,李希烈在平梁崇义后,与诸节度达成默契,共同称王,天下再度陷入混战。

翌年,德宗命泾原军前来勤王,不曾想,泾原兵入城后,没有得到礼遇,遂哗变,拥太尉朱泚为帝,国号大秦。

无奈之下,德宗只得前往奉天避难,差点覆国。

白季庚为了家人安全,将妻儿迁至符离,辗转又来到越中避难。

公元784年,德宗回到长安,下罪己诏,随后颜真卿被李希烈残忍杀害,满朝悲痛,正在淮西作战的曹王李皋下令三军缟素,设案公祭;德宗下诏废朝五日,追赠颜真卿为司徒,谥号“文忠”。

公元786年,李希烈被诛,天下总算太平了一点。

这一年白居易十五岁,写下了人生第一首诗(有文字记载的),题为《江南送北客因凭寄徐州兄弟书》:

故园望断欲何如,楚水吴山万里馀。

今日因君访兄弟,数行乡泪一封书。

03.

白居易笔下,有一首人尽皆知的诗,题为《赋得古原草送别》: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据载,这首诗作于白居易十六岁这一年,乃拜谒著作佐郎顾况之作。顾况未读诗之前,看着拜帖上白居易的名字说,长安米价贵,居不易啊!

可读完诗后,又笑着说,有才如此,居而何难?

虽然诸多文献都记载过这个故事,但此时的白居易,应该还没入长安。如果两个人有见面,也当是在江淮一带,因为入朝之前,顾况曾入宰相韩滉幕府,时韩滉兼江淮转运使。

这也从侧面说明,此时的白居易,已经小有诗名。

公元788年,白季庚秩满后改任大理少卿,兼衢州别驾,白居易曾随父宦游。三年后,白季庚再迁襄州别驾,白居易重回符离,他的母亲及弟弟妹妹们都在那里,并结识了邻家女孩湘灵,开始了一段长达二十五年,刻骨铭心的恋情。

为此,白居易也写了许多感人至深的诗篇。

本章节完,下期再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