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父母走了,兄弟姐妹一旦拿走这三样东西,意味从此缘尽了

老话常说,父母在,家就在。而父母一旦不在了,家就散了。这话听着其实挺心酸的,但这也是不少家庭的真实写照。人生在世,我们的

老话常说,父母在,家就在。

而父母一旦不在了,家就散了。

这话听着其实挺心酸的,但这也是不少家庭的真实写照。

人生在世,我们的父母就像一根绳子一样,把兄弟姐妹拴在一起。

但是有些伤感的是,这绳子一断,大家就各奔东西了。

更让人难受的是,有些东西一旦被拿走,兄弟姐妹的情分,其实也就到头了。

第一样:老屋的钥匙

到了一定年纪,就会发现老屋不只是一栋房子。

其实是所有家里人所有共同记忆的保险箱。

比如说,那些院子里那棵枣树,墙上的奖状,厨房里母亲做饭的味道。

谁要是急着把老屋的钥匙攥在自己手里,不让别人进门,这心思就不对了。

我老家有个远房亲戚,兄弟三个。

父母去世还没过百日呢,老大就偷偷换了老屋的门锁。

理由是“我是长子,理应我来保管”。

另外两个弟弟从城里赶回来,连门都进不去。

两人隔着窗户看见父母留下的藤椅还在老地方,眼泪一下子就下来了。

后来才知道,老大听信了拆迁的传言,想独吞那点补偿款。

就为这点钱,三十多年的兄弟情,说没就没了。

《增广贤文》里有句话说得好,钱财如粪土,仁义值千金。

钱没了还能再挣,情义伤了就补不回来了。

老屋的价值,从来不在砖瓦,而在记忆。

急着霸占老屋的人,眼里只有砖瓦,心里早已没了情分。

就像一棵大树,根都烂了,枝叶还能活多久?

所以,老屋的钥匙,试的是人心。谁先伸手去夺,谁就先松开了兄弟姐妹的手。

第二样:父母留下的“账本”

这里说的“账本”,不光是钱。

更是父母欠下的人情,许下的承诺,来不及还的恩情。

谁要是只认钱不认情,那这家人就做到头了。

史书记载,北宋名臣范仲淹去世后,子孙清理遗物。

发现一个“人情账本”,详细记录:某年某月,同乡李某赠米三斗;某年某月,友人赵某资助银钱二十两……

儿子范纯仁立刻备上厚礼,一一登门偿还。

对方都说:“范公早已加倍还过了。”

范纯仁答:“父债子还,天经地义。父亲记下的不只是钱财,更是情义。”

相反,唐朝有个叫宋里的官员,父亲刚死,他就把父亲欠的账本烧了。

嘴里还振振有词说:“人死债消。”

结果寒了所有债主的心,也寒了弟弟妹妹的心。

《围炉夜话》中讲:“薄族者,必无好儿孙。”

对待亲族刻薄的人,肯定养不出好后代。

你细想,为了一点遗产争得头破血流的人,最后赢了钱,却输了人心。

值得吗?

就像分一筐桃子,谁都想要大的。

抢来抢去,筐翻了,桃子烂了,谁都吃不成。

所以,父母的账本,量的是格局。

而那些算盘打得太精的人,最终算丢了自己的福分。

第三样:全家福相册

最伤人的,是有人把全家福收起来,藏起来,甚至扔掉。

这说白了,就是他不想再记得这个“家”了。

民国时,有个书香门第,父母去世后留下厚厚几大本相册。

小女儿出嫁时想带一本作纪念,大哥还坚决不许:“这是家里的东西,谁也不能动。”

后来大哥举家南迁,把相册全带走了。

几十年后,小弟的孙子想看看祖爷爷长什么样,还得低声下气地去求大伯的孙子。

一本相册,硬是把一家人活成了两家人。

孔子在《论语》里感叹:“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现在的孝顺,以为就是给口饭吃,可是狗和马也有人养,如果没有敬意,有什么区别?

对父母留下的影像没有敬意的人,对活着的亲人又能有几分真心?

相册就像一条看不见的纽带,连着过去和现在。

而一旦有人要剪断这条纽带,就是不想再和你同行了。

就像一条河,上游已经断了源,下游迟早要干涸。

所以,全家福相册,照的是人心。连张照片都不愿分享的人,他的心门已经对你关上了。

说到底,父母走了,兄弟姐妹就是彼此在这世上最亲的人。

若有人急着拿走老屋的钥匙,是在告诉你自己:利益比情分重要。

若有人独吞父母的账本,那也是在告诉你:钱财比承诺重要。

若有人藏起全家福相册,其实也是在告诉你:过去不值得留恋。

这三样东西,每一样都比金子还贵重,因为它们承载的是一个家的魂。

魂散了,家就没了,缘尽了,就各自安好吧。

做到放下执念,不是原谅别人,是放过自己。

然后,往前走,别回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