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手下三千官员各怀心思,朕能镇住场子,秘诀就一个?

朕,李隆基,大唐第七任皇帝——你们或许更熟“唐玄宗”“唐明皇”这两个称呼。朕一手把大唐推到“开元盛世”的巅峰,让长安成了

朕,李隆基,大唐第七任皇帝——你们或许更熟“唐玄宗”“唐明皇”这两个称呼。朕一手把大唐推到“开元盛世”的巅峰,让长安成了全世界都向往的“国际大都市”;可晚年一时松懈,也亲眼见证了安史之乱的兵荒马乱。今儿个,朕就以“过来人”的身份,跟打拼职场的你们唠唠“管理的门道”。

有人吐槽现在职场卷得喘不过气?朕当年管着疆域万里的世界第一强国,手下文武百官三千多号人,既要盯着农田收成、外贸往来,还得防着边境异动——论忙碌,比你们996狠多了!但朕照样把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连波斯、日本的使节都扎堆来长安“打卡取经”。这里面藏着啥秘诀?先给你们讲个东市小摊贩的故事。

一、秘诀一:打通信息通道,基层猫腻藏不住

那年开春,朕换了身便服去东市逛,老远就看见个卖胡饼的摊贩蹲在墙角抹眼泪。他面前的胡饼都快凉透了,没几个主顾。朕上前一问才知,上个月关中闹了点灾,朝廷发了赈灾粮,可到他手里就剩小半袋——全被当地县丞克扣了!朕当时就怒了:连百姓的救命粮都敢伸手,这官留着祸害人?有人肯定要问:大唐疆域那么大,基层这点破事,你咋能知道?这就说到朕的第一个管理大招:打通“信息直通车”。你们现在靠企业微信、钉钉传消息,朕当年有“急脚递”——从广州到长安三千里路,八百里加急四天就能送到。更关键的是,朕放开了“封事”制度,百姓有意见能写在竹简里封好,不用经过层层官员,直接送进皇宫。那个县丞的猫腻,就是京兆尹通过封事报上来的。

二、秘诀二:会挑人敢用倔人,人才是盛世根基

收拾完那个贪腐的县丞,朕立马召见了宰相张九龄。这老头出了名的“倔脾气”,前阵子朕想给小舅子安排个闲职,都被他当着满朝文武怼了回去。但朕为啥还把他当“左膀右臂”?因为他最懂“挑对人、用对人”。你们现在招人要看简历、搞几轮面试,朕当年玩的是“科举+举荐”双保险。张九龄当吏部尚书时,首创了“人才档案”——每个官员的政绩、民间口碑都记得明明白白,升职前还得派御史去实地考察。有回他跟朕举荐个叫王维的年轻人,说这小子不仅诗写得绝,音律造诣更是顶尖。朕当场让王维即兴作了首《和贾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读完直接封他做了太乐丞。后来你们也知道,这小伙子成了名垂千古的大诗人。

三、秘诀三:减税简流程,让大家有干劲才是关键

光有靠谱的人还不够,得让大家伙儿有干活的劲头才行。长安西市有个叫阿罗憾的波斯商人,跟朕做了十几年丝绸生意。有回他请朕吃波斯烤饼,笑着说:“陛下,在长安做生意比在波斯舒坦十倍!不用给官员塞红包,办通关文牒三天就到手。”这话背后,是朕推行的“减税+简化流程”组合拳。当年关中收成好,朕直接下旨免了三年租税,农民们见状都卯足劲开荒种地;外贸上,朕在广州设了专门的“市舶使”管外商事务,还订了《关市令》——明确规定外商货物只收十分之一的税,多要一文钱都算贪腐。就这招,当年长安的外商从三千人暴涨到一万多,西市的胡商店铺都排到了街尾。

四、兜底招:预算控得住,才敢谈长久

估计有人会说:“你是皇帝,想干啥还不是一句话的事?”还真不是。有回朕觉得皇宫旧了,想修座新宫殿,结果户部尚书直接怼回来:“国库要留着备荒、养军队,不能乱花!”朕一听有道理,立马就停了工程。你们现在常说“预算管控”,朕当年就把这招玩得很熟。每年年底,各个部门都得把“收支明细”报上来,由户部逐一审核。有一年工部报的造船预算比往年翻了两倍,朕派御史一查,果然是监工虚报材料价中饱私囊。朕不仅砍了虚高的预算,还把那监工贬到岭南去反省——规矩不能破!

五、收尾:盛世从不是躺来的,守业更要用心

去年朕去华清宫散心,看见个老宫女在缝补旧枕头。她跟朕说:“太宗皇帝当年用的枕头,里面塞的就是普通荞麦皮,跟乡下百姓的没啥两样。”朕听了心里一阵感慨——创业难,守业更难啊!现在很多人喊着“内卷”“躺平”,朕当年也有过偷懒的念头。刚登基那几年,朕天天处理奏折到后半夜,后来觉得累了,就想把政事都交给李林甫打理。结果没两年,边境就乱了套。从那以后,朕再不敢有半分松懈。其实啊,历史从来不是冷冰冰的年号和数字,而是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人——他们的喜怒哀乐、柴米油盐,才是盛世真正的温度。你们觉得现在职场难?朕当年要管的摊子,比你们的公司大上百倍。但再难的事,核心就两条:把人用对,把事办实。对了,你们知道长安最火的“打工人”是谁吗?不是王公贵族,是西市卖胡饼的老张——他一天能卖三百个饼,赚的比三品官还多!你们职场上有啥烦心事?评论区聊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