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军的海马斯火箭炮曾经当过很长一段时间的“决战兵器”,以至于在某些时间点上被认为是击败俄军的关键。
但是在俄乌战争持续的当下,各位已经多久没有听到海马斯的“好消息”了?
这个答案其实大家心里都有底,乌军自己也有底,来自乌军方面的解释是:
随着俄军对高价值目标分散伪装的加强,以及使用电子战干扰能力的加强,使得海马斯火箭炮的打击效能下降;而海马斯火箭炮本身,以及弹药的获取又并非要多少有多少,这也限制了海马斯火箭炮的发挥。

当然乌军没有提到的一点是,随着俄军加强侦察—打击链条,海马斯火箭炮本身的使用也已经不再安全。
既然“一代神器”海马斯已经威风不再,可乌军又有着打击战区范围内中远程俄军目标的需求,那怎么办呢?
乌克兰的解决办法是——搞中远程作战无人机。
长期以来,大家都知道乌军极度倚重无人机作战,甚至现在都组建有专门的无人系统作战部队,各战斗旅也有自己的无人机分队。
但是乌军的无人机基本就是用于打击俄本土目标的远程型,以及用于前线部队直接作战的近程型,而缺乏中距离(30公里至100公里上下)的作战无人机。
以往中距离的打击靠海马斯火箭炮来负责,这个问题倒不至于让乌军总部太担心。

而在海马斯沦落到难堪大用的地步后,乌军不得不向自己的对手俄国人学习——也潜下心来搞中距离无人机了。
尤其是乌军高技术装备被俄军的柳叶刀无人机大量毁伤的情况下,这种需求更为迫切。
所以乌军搞中距离无人机,首先的模仿对象就是俄军的柳叶刀。

前段时间咱们谈到了乌军使用柳叶刀的类似物,击中了距战线80余公里外的俄军雅克-52无人机拦截机。
这款柳叶刀的类似物,在乌军中的正式型号就叫“布拉瓦”。
其基础型的打击范围为40公里,后继型号的打击距离则更远,而且在乌军中柳叶刀的类似物不止布拉瓦一款,还有别的型号,比如RAM-2X。

目前,布拉瓦和RAM-2X的最新型号已经携带5公斤的战斗部打击最远100公里的目标。
除了这种柳叶刀类似物外,乌克兰国防部情报总局还使用“鲁巴卡”无人机积极打击克里米亚半岛上的俄军高价值目标。
当然,乌国防部情报总局对克里米亚俄军的攻击属于系统性的,所使用的无人机型号也比较丰富。
而克里米亚的俄军较战区俄军的组织应对能力较差,直到现在尚未能有效应对乌军的无人机袭击,致使高价值装备屡屡受损,是目前乌军获取可观战果的主要方向。

上述无人机主要针对的是俄军的防空导弹、雷达、直升机等高价值装备,但其本身的“精度够用,而威力不足”,仅携带数公斤级的战斗部难以毁伤到俄军具有一定防护的目标。
因此,乌军对一些远程无人机进行了改进,缩减其航程,但加大了战斗部。

如在FP-1远程无人机的基础上改进出了FP-2无人机,其打击范围从1000公里(也有1400公里之说)缩减到了200公里,而战斗部则增加到了105公斤级。
相较于原先仅携带几公斤战斗部的无人机,FP-2无人机的劲儿是比较大的。

目前,这种无人机主要由安全局、国防部情报总局的特种部队掌握使用,已经在战区纵深范围作战中积极使用。
比如前段时间乌军宣称对顿涅茨克方向的“小摩托”基地的袭击中,便使用了这种无人机;而其威力也使得战区纵深范围内的俄军指挥所、军火储藏点等受到一定威胁。
不过乌军目前也承认,目前中远程无人机的使用尚无法达到理想状态。
其原因之一是乌军在这方面的起步比较晚,到2023年时乌军才开始进行尝试,但因为各种因素没有顺利展开;
2024年时各方面的尝试增多,可到当年秋季才算展开全面工作,所以此类无人机的使用到2025年才较多出现。
其原因之二是乌方目前对中远程无人机的研发,缺乏系统性的统筹。

比如对携带弹头的选择,缺乏统一而标准化的安排,致使出现了50家弹提供商,各种方案达250多种,造成了相当大的混乱。
而乌军对此类无人机的采购合同也没有统一安排,比如乌军其实对此类无人机有需求,但有时候又不签署新的合同;由于诸如此类问题的存在,使得乌国防工业部门扩大此类无人机的供应存在不确定性。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此类无人机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海马斯失效后的战场空白;
但是此类无人机想要击中目标,必须以尽可能低的高度飞行(飞高了容易被拦截),而这对指挥通信与控制提出了很高要求,乌军不得不同时出动侦察无人机提供中继支持。

也就是说它的独立作战能力不强,俄国人目前正在强化“无人机反无人机”的能力,尤其是对侦察无人机的猎杀;而只要将战区内乌军的侦察无人机猎杀到一定程度,即可严重削弱其中远程打击无人机的杀伤威力。
所以任何武器的使用都不宜神化,尤其是在不断地对抗中,对方也会想办法;由此使得对抗程度在“见招拆招”中螺旋上升,给咱们这些看客提供更多的观察和思考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