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滚开!身上都是细菌,讨饭娃不配和我们的孩子坐一起!"
禾场村村支书媳妇指着穿满补丁衣服的我,声音尖锐刺耳。
"滚出去!影响我们孩子前途!"家长们围住班主任刘老师,集体驱赶这个1985年的"讨饭娃"。
十二岁的我跪在地上哭求:"老师,我想读书……"
五十块学费对讨饭的王家是天文数字,全村没人愿意做担保,求学路眼看断绝。
就在我绝望准备离开时,村里最被瞧不起的"疯老头"李叔颤巍巍掏出一叠皱钱——
"孩子,拿去交学费吧……"
全村人都震惊了!
这个平时说话都语无伦次的疯子,哪来这么多钱?

01
那是1985年的秋天,一个让王小明永生难忘的日子。
十二岁的他怯生生地走进村小学五年级的教室,身上那件打满补丁的蓝布衫在一群穿着新衣服的同学中显得格外刺眼。
补丁是母亲一针一线缝上去的,有的是从父亲破衣服上剪下来的布块,有的干脆就是麻袋片。
这件衣服陪伴了他整整三年,袖口和领子都已经发白,但这已经是家里最好的衣服了。
教室里的窃窃私语声让小明的脸烧得通红。他知道同学们在议论什么——那个讨饭娃又来上学了。
村里人都知道王家的困境,父亲王老汉腿有残疾,母亲体弱多病,一家三口全靠讨饭度日。
在那个年代,虽然贫困并不少见,但像王家这样彻底失去劳动能力的家庭,确实是村里最底层的存在。
班主任刘老师是个四十多岁的中年女人,在这个偏远山村教书已经二十年了。她看着小明,心里五味杂陈。这孩子聪明得很,每次考试都能考进前三名,可家庭条件实在太差了。
真正的风暴在放学后到来。
以村支书媳妇为首的七八个家长把刘老师围在了办公室里。村支书媳妇张氏是个说话尖酸刻薄的女人,她率先开火:"刘老师,我们今天来就是为了一件事——那个讨饭娃不能再在这个班里了!"
其他家长纷纷附和:"就是!我们的孩子跟要饭的坐一起,像什么话!""万一传染什么病怎么办?""影响班级形象,影响我们孩子的前途!"
刘老师试图解释:"小明这孩子学习很好,人也懂事……"
"学习好有什么用?"村支书媳妇冷笑道,"讨饭的就是讨饭的命!我们不是针对他,是为了自己的孩子着想。你要是不把他劝退,我们就联名找校长去!"
就在这时,小明出现在办公室门口。他刚才忘了拿书包,没想到听到了这些话。
那一刻,这个十二岁的孩子感受到了什么叫绝望。但更让他震惊的是,刘老师竟然为了他和这么多家长对抗。
小明"扑通"一声跪在了刘老师面前,眼泪瞬间涌了出来:"老师,我想读书!我真的想读书!我一定好好学习,不给您添麻烦!"
这一跪,让在场的所有人都愣住了。
刘老师看着眼前这个瘦弱却执着的孩子,想起了自己当年为什么选择当老师——不就是为了让更多的孩子通过知识改变命运吗?她深吸一口气,声音坚定地说:"只要我还是这个班的老师,小明就能在这里上学!"
村支书媳妇气急败坏:"那我们就集体转学!看你还能当什么老师!"
其他家长也开始威胁:"对!大不了我们把孩子送到镇上去!""就是不能让我们的孩子跟讨饭的一起上课!"
眼看局面就要失控,刘老师突然说道:"我可以为小明的学费想办法,但你们必须给这孩子一个公平的机会!"
家长们面面相觑。在那个年代,五十块钱的学费对普通家庭来说都不是小数目,对讨饭的王家更是天文数字。
刘老师望着小明,眼中闪过一丝神秘的光芒:"我认识一个人,也许能帮助小明……"

02
刘老师的承诺给了小明莫大的希望,他满怀兴奋地跑回家,想要把这个好消息告诉父母。
王家住在村子最偏僻的角落,那是一间摇摇欲坠的土房,屋顶的茅草早已稀疏,一到下雨天就漏得到处都是。父亲王老汉正坐在门槛上抽着旱烟,那是他唯一的嗜好,也是家里为数不多的开销。
"爹!我考了全班第一!"小明气喘吁吁地跑到父亲面前,脸上洋溢着十二岁孩子特有的纯真兴奋。
然而,迎接他的不是赞扬,而是一记响亮的耳光。
"读什么书!"父亲愤怒地吼道,烟袋锅都被摔在了地上,"明天跟我去讨饭!书能当饭吃吗?你看看咱家这样子,还有脸说什么第一名!"
小明捂着火辣辣的脸颊,不敢置信地看着父亲。在他心里,父亲虽然脾气不好,但从来没有因为他学习好而打过他。
"老汉,孩子学习好是好事啊……"母亲怯生生地劝道。
"好事?"父亲冷笑一声,抄起院子里的木棍就朝小明身上抽去,"读书有什么用?读了书就能让咱家不讨饭了?就能让我这条瘸腿好了?别做梦了!"
棍子一下一下地落在小明身上,每一下都带着父亲心中的绝望和愤懑。在那个年代,像王老汉这样的残疾人几乎没有任何出路,看不到希望的人往往会将这种绝望发泄到最亲近的人身上。
母亲在一旁偷偷抹眼泪,却不敢阻拦。在这个家里,女人是没有发言权的,尤其是一个体弱多病、同样需要靠讨饭生活的女人。
小明被打得遍体鳞伤,但他咬着牙没有哭出声来。他心里只有一个念头:再痛也要坚持上学。
第二天,小明还是拖着伤痕累累的身体去了学校。然而放学后,父亲强迫他跟着去村里讨饭。
村支书家是全村最富裕的,两层的砖瓦房在一片土房中显得格外气派。村支书的儿子大强比小明大两岁,在村里横行霸道惯了,看到小明跟着父亲来讨饭,眼中立刻闪过恶毒的光芒。
"哟,这不是咱们班的'第一名'吗?"大强大声嚷嚷,很快就聚集了一群看热闹的村民。
他从家里拿出一个发了霉的馒头,故意丢在泥地上:"听说讨饭的不挑食,这个你要不要?跪下来吃,我就给你一块钱!"
围观的村民们反应各不相同。有的人暗暗发笑,觉得这是个有趣的闹剧;有的人皱着眉头,觉得大强做得太过分了;还有的人漠然旁观,仿佛这一切与他们无关。
小明站在那里,浑身颤抖。一块钱对他们家来说确实是笔不小的收入,足够买好几个馒头。但是跪下去吃那个发霉的馒头,就意味着彻底失去尊严。
这一刻,他想起了刘老师说过的话:"知识能改变命运。"但眼前的现实却是如此残酷——他们一家人连最基本的尊严都保不住,读书又有什么用呢?

经过激烈的内心斗争,小明最终没有跪下。他抬起头,直视着大强:"我不吃。"
大强恼羞成怒,一把推倒了小明,让他摔在泥水里:"不识抬举的东西!真以为读书就能改变讨饭的命运?"
小明从泥水里爬起来,全身都是泥巴,但眼神依然倔强。
回到家后,父亲得知了这件事,不但没有安慰小明,反而更加愤怒:"你就是个讨饭的命,还装什么清高!一块钱你都不要,是不是想饿死我们全家?"
那一夜,小明躺在破烂的床上,望着漏风的屋顶,第一次开始怀疑:读书真的有用吗?还是父亲说得对,他们这种人就是讨饭的命,永远不可能改变?
03
经过大强的羞辱事件,小明虽然内心动摇,但对读书的渴望依然没有熄灭。然而,现实很快给了他更沉重的打击。
开学前一天,校长把刘老师叫到办公室,毫不客气地下达了最后通牒:"明天开学,交不起五十块学费就别来了!学校也有学校的规矩,不能因为一个学生影响整体秩序。"
校长是个现实主义者,在他眼里,教育是有成本的,而像王家这样的讨饭户,根本不应该占用教育资源。在那个年代,这种想法并不少见——穷人的孩子就应该早点出来干活,读书是有钱人家孩子的特权。
刘老师急了,五十块钱对她这个月薪三十块的乡村教师来说也不是小数目。她咬咬牙,开始四处借钱。
她先去找了同事老李,老李摇头叹气:"我家也不宽裕啊,孩子们都等着用钱。"又去找村里的会计,会计直接拒绝:"那个讨饭娃读书有什么用?你这是白扔钱!"
一圈下来,没有一个人愿意借钱给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