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买车和买手机都为了图个吉利?细数吉利帝国的棋局

提到“吉利”,很多人会下意识联想到图个好彩头,就像有人选手机号要带8、买新车要挑个寓意吉祥的牌照一样,“吉利”这个名字自

提到“吉利”,很多人会下意识联想到图个好彩头,就像有人选手机号要带8、买新车要挑个寓意吉祥的牌照一样,“吉利”这个名字自带一种贴近生活的亲和力。

但如今的吉利集团,早已不是靠名字讨喜的本土车企,而是通过一系列精准布局,构建了覆盖汽车全产业链、延伸至智能生态的商业帝国。

近期吉利还与雷诺集团达成巴西战略合作,根据协议,吉利收购雷诺巴西公司26.4%的股份,雷诺仍保持控股并合并财务报表。表面看是一次普通的股权合作,实则是双方各取所需的精准协同。对吉利而言,这是避开水土不服、快速切入拉美市场的捷径。

巴西是南美最大的汽车市场,2025年上半年其汽车注册量占拉美总量的40%以上,且新能源需求正在快速增长。但对吉利来说,直接进入巴西并不容易,建厂成本高、本地渠道搭建困难,还要面对比亚迪、长城等同行的竞争。

吉利选择“借船出海”,共享雷诺巴西的埃尔顿・塞纳工业园区产能,不用从零建工厂。此外,还将依托雷诺现成的经销商网络卖车,首款电动SUV EX5已通过雷诺渠道全网销售,省去了至少2-3年的渠道铺设时间。

对雷诺而言,合作的核心是补技术短板。巴西市场电动化提速,但雷诺自身新能源技术储备不足,而吉利的GEA新能源平台、电池技术正好能填补这个空白。双方约定,雷诺巴西工厂将同时生产雷诺和吉利车型,既提高了工厂产能利用率,也让雷诺能快速推出符合当地需求的新能源车型。这种你出资源、我出技术的模式,比单纯的资本合作更具可持续性。

若只看巴西合作,或许会觉得吉利是机会主义者,但把时间线拉长会发现,其全球化布局始终围绕“协同”展开,而非盲目收购。

最经典的案例是2010年收购沃尔沃轿车业务。当时外界质疑吉利“蛇吞象”,但吉利没有搞一言堂,而是保持沃尔沃的品牌独立性,同时推动技术共享。沃尔沃的SPA平台、CMA平台反哺给吉利品牌,让吉利以性价比优势快速切入10-30万元主流市场。

而沃尔沃则借助吉利的中国市场渠道和成本控制能力,全球销量从2010年的37万辆增长到2024年的70万辆,从而实现双赢。

此后吉利又相继收购莲花跑车、宝腾等品牌,同样延续了这一逻辑。比如莲花跑车的底盘技术赋能吉利高端车型,宝腾则帮助吉利打开东南亚市场。

与雷诺的合作更是逐步深化,2021年签备忘录,2022年入股雷诺韩国公司,借道进入韩国市场,2023年成立50:50的Horse动力总成公司,共享混动、燃油动力技术,再到如今的巴西合作,这种循序渐进的合作节奏,既降低了风险,也让资源整合更加高效。

2021年吉利宣布进军手机领域时,很多人不解:车企做手机,不是瞎折腾吗?但结合吉利的汽车战略看,造手机其实是智能座舱生态的必然选择。

如今的汽车早已不是李书福当年说的“四个轮子加沙发”,而是“移动智能终端”,用户希望手机上的导航、音乐、办公文档能无缝同步到车机,甚至用手机远程控制车辆的空调、充电。但问题在于,手机与车机分属不同生态,比如苹果手机与安卓车机的兼容性问题,往往出现连不上、同步慢的尴尬。

吉利造手机,核心目的不是和苹果、华为抢市场,而是解决车机互联的痛点。通过手机与车机的底层系统打通,实现一次登录、全场景同步。比如用户在手机上设置的导航目的地,上车后车机自动续接;车辆拍摄的行车记录仪视频,自动同步到手机相册。

从现状来看,吉利手机没有走性价比路线,而是定位服务汽车用户的小众产品,虽然销量不算高,但确实解决了部分用户的实际需求,避免跨界业务拖垮主业的风险,也体现了吉利不做无用功的扩张逻辑。

客观来说,吉利能从本土车企成长为年销量超300万辆,全球前十的汽车集团,核心在于两点:

一是战略定力,始终以汽车为核心,所有跨界、收购都围绕增强汽车业务竞争力展开;

二是务实风格,不追求大而全,而是专而精,比如造手机不追求市场份额,而是解决特定场景需求;海外合作不追求控股,而是获取资源。

回到开头的话题,“吉利”这个名字或许给了消费者第一好感,但支撑其帝国版图的,从来不是运气,而是精准的战略布局和务实的协同逻辑。对消费者而言,买车不会只因为名字吉利,而是看重产品的技术、性价比和体验;对吉利而言,“吉利”的真正含义,或许是把每个战略决策都做扎实,让企业走得更稳、更远。

希望未来的吉利,能持续保持不冒进、不保守的节奏,做好汽车,做好与汽车相关的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