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时张骞通西域,把苹果的先祖 “柰” 带回中原,这果子便在黄土里扎了根。
《西京杂记》载:“初修上林苑,群臣各献名果,有柰三:白柰、紫柰、绿柰”,
那时它还是王公贵族案头的稀罕物,果肉软绵,不像如今这般脆甜。
后来柰慢慢往民间走,
到明代《群芳谱》里,已写它 “树高数丈,叶似李而厚大,花似李而色白”。
北方农户爱种,
一是好活,二是秋冬挂果能存住,过年时瓷盘里卧两个,取 “平安” 的意头,

腊月里小孩盯着果盘,盼的就是守岁后能咬一口,
甜汁顺着嘴角流,是一年里少有的甜。
现在,果园里有了套袋、滴灌,果子长得又大又匀。
可老辈人还是念旧,说以前的柰子有 “果味”,
就像他们念以前的日子,苦里裹着的甜,更实在。
今天,跟诸位聊聊,中国的苹果品种……

诞生于日本,1939年用国光母本、元帅父本杂交,经20年选育,
1962年因果实红艳似富士山得名。
中国1966年引进,1980年引入长富2、秋富1等品系,
在山东烟台、陕西洛川、甘肃天水等地扎根。
烟台苹果皮薄色艳,咬一口脆甜多汁;
洛川苹果肉质鲜嫩,甜中带酸;
天水苹果因高海拔昼夜温差大,
糖分沉淀更浓,咬起来“咔嚓”一声,甜到心尖儿。

原产美国,1935年引入中国,经山东农大陈学森团队改良,
培育出“幸红”“福红”等“中国芯”品种。
甘肃天水是主产区,昼夜温差大、黄绵土肥沃,成就其高桩果形、
浓红条纹与松脆多汁的口感。
老辈人说“红星苹果搁搁就面面呀”,放段时间更绵软,
连“仫牙老婆”(没牙老人)都能咬动,这口烟火气里藏着黄土高原的甜。
辽沈战役时,战士宁饿不摘老乡苹果,获赠“仁义之师”锦旗。

它原是美国弗吉尼亚的“移民”,1900年漂洋过海到大连,后来在河北承德扎了根。
承德人管它叫“小国光”,
个头不大,圆溜溜的,底色黄绿,晒红了脸蛋儿,咬一口脆生生,酸甜儿直窜嗓子眼儿,后劲儿还泛着股子香。
这果子不像富士甜得发腻,也不像嘎啦酸得倒牙,酸甜儿拿捏得刚好,
像村里人过日子的滋味,不苦不甜,却实在。
存俩月,酸味儿褪去,甜味儿更显,冬天里啃一个,暖房热炕配着苹果香,连北风都软和了。
如今在承德平泉、陕西洛川,国光还是顶梁柱。
九月底十月初,果子刚下树。
这果子,吃着是味儿,品着是乡愁,你说是不是?

原是1943年纽约州Geneva实验站拿金冠和红玉“拉郎配”整出来的。
1981年漂洋过海到河北昌黎,如今在陕西、山东、云南等地扎了根。
它模样周正,圆滚滚像刚蒸好的馍,红脸蛋上带着短断红纹,
咬一口“咔嚓”脆,酸甜味儿直往嗓子里钻,比金冠多了丝清爽,比红富士少了分甜腻,
果肉细嫩得像刚晒过的棉絮,汁水多到能顺着下巴流。
这苹果十月中旬上市,刚好赶上秋收尾,
果农常说“乔纳金到,寒露摘,甜过初恋”。
它和别的苹果不同,三倍体不育,得靠别的品种授粉。
产量高,三年生矮砧树一公顷能产两万公斤,在荷兰、美国都算“扛把子”。

是1982年日本山形县选育的早生富士芽变品种,
1988年引入中国山东、辽宁试栽。
它诞生于高海拔的“神仙地儿”,
四川凉山盐源县,海拔2000-3500米的青藏高原边缘,彝族老乡用羊粪堆肥种出的“自然味儿”。
这果子皮儿薄得跟纸似的,咬一口“咔嚓”脆响,汁水甜得赛蜜,
带着股子苹果香直往鼻子里钻,比红富士甜度高、酸度低,
部分还有“冰糖心”,甜得人直咂嘴。
它9月中旬上市,刚好赶上中秋国庆双节,填补了红富士的空白。

原产美国纽约州,1800年从“可口香”实生苗中选育,1926年正式命名,
20世纪初扎根中国辽东半岛。
如今在山东烟台、甘肃天水等高海拔优生区扎下深根。
果面黄绿缀浓红,肉质细脆如蜜,酸甜交织似秋日私语,初尝微酸,
贮藏半月后甜韵渐浓,风味愈发醇厚。
它不像富士那般甜得直白,倒像老茶馆的酸梅汤,酸得透亮,甜得含蓄。
单果145克左右,比普通苹果小一圈,
却因皮薄肉紧、汁水丰沛,咬一口“咔嚓”作响,满嘴都是阳光晒过的果香。
9月下旬上市,恰逢中秋。

陕西娃的“丑苹果”,藏着最浓的乡愁!
秦冠是1957年陕西省果树研究所用金冠×鸡冠杂交出的“硬核选手”,1970年才定名,
如今仍是国内自育品种里的“扛把子”。
这苹果不靠脸吃饭,
果皮厚实带雀斑,向阳面红得像关中娃的脸蛋,咬开却是乳白果肉,甜得嘹咋咧!
它比富士早熟半个月,十月中下旬上市,耐放得很!
放久了反而更甜,甚至冒出糖心。
粉面的口感是老陕的“心头好”,
小孩啃着不硌牙,老人吃着不费牙,酸甜比拿捏得刚好,像极了黄土高原的实在劲儿。

原是美国“红地厘蛇果”的简称,20世纪初引入中国,因形似蛇信、色泽深红得名。
国内主产区在台湾,新疆阿克苏、陕西铜川、甘肃天水,
尤以阿克苏“冰川融水+戈壁沙壤”栽培的蛇果最负盛名。
昼夜温差大、年日照超2800小时,糖分积累足,
果皮自带蜡质光泽,果肉脆甜多汁,可溶性固形物含量达15%以上,耐储存期长达半年。
当地老农常说:“这蛇果,美滴很!咬一口,甜得窜心。”
与普通苹果比,蛇果更“胖墩墩”,平均重200-500克,
果形端正似圆锥,切开后果核呈星形,口感脆中带韧,甜而不腻,果香浓郁似蜜糖。
上市时间集中在10月至11月,采收后经1-2个月贮藏更显风味。

是红富士的“娃”,1994年山东沂源县西里镇山西万村那棵老果树突变了株芽,
2013年才被省里认证。
它不像普通富士那般枝桠乱窜,短枝结大果,果面红得像抹了层霞,
全红率八成六,咬一口脆生生、甜津津,带着点酸头儿,
像极山东人实在又带点倔的脾气。
十月下旬它才熟,比别的晚半个月,耐存耐运,放仨月不蔫。
跟富士比,它更“紧凑”,枝短果密,
糖心儿足,锶含量能到1.99mg/kg,吃一口补点“长寿元素”。

原是美国西弗吉尼亚州的“金冠”,1914年得名后,20世纪50年代漂洋过海落户中国。
陕西洛川、山东栖霞、甘肃静宁是它的“黄金产区”。
洛川的昼夜温差12-15℃,糖分攒得瓷实;
栖霞的棕壤土透气好,果形端得周正;
静宁的高海拔晒足阳光,果香浓得化不开。
这果子皮儿薄得像蝉翼,咬开是“脆生生”的响儿,
汁水“甜津津”直往喉咙里钻,糖度能飙到16.4%,比普通苹果甜上两分。
它不像富士苹果那般硬脆,反添几分“粉糯”的温柔,放几天更显绵软,老人小孩都爱这口。
九月下旬到十月中旬上市。

黄土不说话,只把千百年的甜都攒进果子里。
如今我们站在超市货架前,指尖划过富士的红、秦冠的糙、黄元帅的金,
每个品种都揣着一本迁徙史。
你听,咬开那声“咔嚓”里,有张骞的马蹄声,有老乡院里的腊月风雪,还有育种人蹲在试验田里的叹息。
老人总说从前的果子甜,或许甜的不仅是果,是那些需要等待的冬天,是苦日子里格外金贵的一口甜。
现在果子多了,大了,可那份平安念想没变。
下次吃苹果时细品品,那汁水里是不是还沉着北方的黄土,和一代代人过日子的劲儿。
这滋味,你尝出来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