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前的我,仿佛被困在无尽的深渊里。看着17岁的儿子小宇(化名)一天天消沉下去,我的心像被撕裂一般疼痛。
小宇从小聪明懂事,成绩优异,是亲戚朋友眼中的“别人家的孩子”。可进入高二后,一切都变了——他开始厌学、情绪低落,甚至拒绝去学校。起初,我以为他只是压力大,便严厉地督促他:“高三马上到了,你再这样下去,高考怎么办?”可我的催促换来的却是他的沉默和抵触。
后来,情况越来越糟。他开始把自己锁在房间里,整夜玩游戏,白天睡觉,拒绝和我们交流。我和丈夫心急如焚,甚至忍不住打骂他,可这反而让他更加封闭自己。直到有一天,他在房间里崩溃大哭:“我根本学不进去!你们能不能别逼我了!”那一刻,我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带他去医院检查后,诊断结果让我如遭雷击——中度抑郁。
在绝望之际,我遇到了葫芦里家庭教育专家牟老师。经过她的分析,我才明白,小宇的问题并非一朝一夕形成,而是长期积累的结果。
1. 高压环境下的崩溃
小宇从小成绩优异,我们对他寄予厚望,无形中给了他巨大的压力。进入高中后,竞争更加激烈,他的成绩稍有波动,我们便焦虑不已,不断施压:“你得再努力点!”“这个分数怎么考好大学?”
牟老师说:“孩子不是机器,长期的高压会让他们失去内在动力,甚至产生自我怀疑。”
2. 错误的沟通方式
当小宇开始厌学时,我们的第一反应是指责:“你怎么这么不上进?”“我们辛苦供你读书,你就这样回报我们?”这些话语不仅没有激励他,反而让他觉得自己是个“失败者”,进而更加逃避现实。
3. 家庭氛围的恶化
由于长期焦虑,家里的气氛变得紧张压抑。我和丈夫常常因为孩子的教育问题争吵,而小宇则选择用“封闭自我”来逃避这一切。
在牟老师的指导下,我们开始了艰难的调整和改变。
1. 改变沟通方式:从指责到倾听
牟老师教我们用“非暴力沟通”代替批评。比如,以前我会说:“你怎么又玩手机?作业写完了吗?”现在我会问:“今天感觉怎么样?需要妈妈帮忙吗?”
起初,小宇仍然抵触,但当我们不再逼他,而是耐心倾听时,他渐渐愿意开口了。有一天,他低声说:“其实……我也怕自己考不好。”那一刻,我紧紧抱住他,眼泪止不住地流。
2. 调整家庭氛围:从紧张到温暖
我们不再因为学习问题争吵,而是尽量创造轻松的家庭环境。周末一起看电影、散步,甚至允许他适当玩游戏(但约定好时间)。牟老师说:“让孩子感受到家的温暖,他才有力量面对外界的压力。”
3. 重建作息与学习动力
牟老师建议我们先调整作息,再谈学习。我们不再逼他早起,而是慢慢引导:“今晚我们早点睡,明天早上一起吃早餐,好吗?”渐渐地,他的作息规律了,精神状态也好了很多。
同时,牟老师帮助小宇制定了循序渐进的学习计划,不追求“一下子赶上”,而是每天进步一点点。令人惊喜的是,一个月后,小宇主动提出:“我想去补习班试试。”
如今的小宇,仿佛脱胎换骨——
作息规律:不再熬夜,每天早睡早起,精神饱满。
主动学习:自愿去补习班,甚至开始制定高考复习计划。
情绪稳定:笑容变多了,愿意和我们分享学校的事情。
亲子关系改善:我们不再争吵,而是互相理解、支持。
最让我感动的是,有一天小宇对我说:“妈,其实我知道你们是为我好,只是我以前太累了……现在我想试试,看自己能走多远。”
这段经历让我深刻明白:教育不是逼迫,而是陪伴;成长不是冲刺,而是长跑。
如果您的孩子也正陷入抑郁、厌学的困境,请记住:
先调整自己,再影响孩子——父母的情绪和态度是关键。
用倾听代替指责——让孩子感受到被理解,而非被否定。
给予时间和空间——恢复不是一蹴而就的,耐心等待花开。
感谢葫芦里教育牟老师的指导,让我们全家重获新生。未来的路或许仍有挑战,但我相信,只要用对方法,爱与理解终将照亮孩子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