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夜睡得正香,突然被一阵“钻心的痒”难受得睡不好,抓也不是,不抓也不是,越抓越痒,越痒越抓。进入秋季之后,天气干燥,不少人会出现皮肤瘙痒的问题,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可能问题不大,但对于有些人来说,可能是身体发出的预警信号。
61岁的李叔就是,从前段时间开始就觉得皮肤瘙痒,还老觉得口渴,喝再多的水都不解渴,尤其是到了晚上,痒的睡不着,好不容易睡着了,还被尿憋醒了,一晚上得起来好几次,搞得他一整晚都睡不好,白天浑浑噩噩的,根本干不了一点活。
实在受不了了,他才去了医院,本来挂的皮肤科,想找医生开点止痒的药膏抹抹。结果,医生让他去抽血查一下血糖,还建议他去内分泌科看看。李叔抱着怀疑的态度又挂了内分泌科,并查了血糖。结果出来了,李叔的血糖确实高了。

很多人像李叔一样,把秋季皮肤痒归为天气干燥,却不知道对糖尿病患者或血糖偏高的人来说,皮肤瘙痒可能是血糖失控的预警信号。
1. 高血糖刺激皮肤神经,引发顽固性瘙痒
当血糖长期超标时,血液中的葡萄糖会渗透到皮肤组织中,刺激皮肤神经末梢,导致神经敏感性增加,就像皮肤被高糖溶液浸泡,容易出现阵发性瘙痒,尤其在夜间更明显,而且还可能越抓越痒,形成恶性循环。
2. 高血糖损伤皮肤屏障,更易干燥敏感
健康的皮肤有一层保护屏障,能锁住水分、抵御外界刺激。但高血糖会影响皮肤的新陈代谢,导致皮肤皮脂腺、汗腺功能下降,分泌的油脂和汗液减少,皮肤屏障变脆弱,更容易被刺激,进一步加重干燥和瘙痒。

3. 高血糖增加皮肤感染风险,加重不适
高血糖环境会降低皮肤的抵抗力,让细菌、真菌更容易滋生。很多血糖高的人会在瘙痒的同时,出现皮肤发红、起疹子、脱屑,甚至长水疱、溃烂。若长期抓挠导致皮肤破损,很容易引发细菌感染,让问题更复杂。
二、血糖失控,皮肤先知道,出现这些症状要小心了!临床实践证明,很多糖尿病患者都会出现皮肤问题,其中皮肤瘙痒是最常见的症状之一,且往往比“多饮、多尿、体重下降”等典型糖尿病症状更早出现。当然了,除了皮肤瘙痒,血糖失控时,皮肤还会发出其他预警信号。
1. 皮肤反复长毛囊炎,红肿疼痛难愈合
表现为头皮、胸背、大腿等部位反复长红色小疙瘩,有的顶端有小白点,一碰就疼,好了又长,涂消炎药膏也没明显效果。这是因为高血糖让皮肤抵抗力下降,金黄色葡萄球菌等细菌容易感染毛囊,导致毛囊炎反复发作。

2. 脖子、腋窝发黑,像没洗干净
在脖子、腋窝、腹股沟等皮肤褶皱处,出现深色的斑块,摸起来有点粗糙,像没洗干净的污垢,却怎么也搓不掉,这在医学上叫黑棘皮病。它是胰岛素抵抗的典型表现,意味着身体对胰岛素不敏感,血糖很可能已经偏高。
3. 手脚皮肤麻木、刺痛,伴轻微瘙痒
手脚皮肤出现蚂蚁爬的感觉,或麻木、刺痛,尤其在夜间更明显,同时可能伴随轻微瘙痒。这是高血糖损伤周围神经导致的糖尿病神经病变,神经受损后,不仅会出现感觉异常,还会让皮肤对刺激的感知变弱,即使出现轻微破损也可能没察觉,进而增加感染风险。
4. 皮肤伤口难愈合,容易化脓
不小心划伤或擦伤后,伤口愈合速度明显变慢,甚至出现红肿、化脓,这是因为高血糖会影响血液的携氧能力和白细胞的杀菌能力,导致伤口局部供血不足、感染难以控制,愈合周期延长,严重时小伤口可能发展为溃疡,甚至需要截肢。

皮肤瘙痒看似是小问题,但严重了也很让人苦恼,不仅会影响睡眠,还会降低生活质量。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在干燥的秋天尤其要注意这个问题。
1. 优先控糖:让血糖达标,从根源减少刺激
想要控制皮肤瘙痒,血糖管理是基础也是关键。需要在医生指导下,坚持服用降糖药,定期监测血糖,及时调整用药方案,同时在饮食上也需注意控制热量摄入,多吃富含膳食纤维的蔬菜、水果,每天坚持半小时的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打太极,能改善胰岛素敏感性,辅助降低血糖。只有血糖达标后,皮肤受到的高糖刺激减少,瘙痒症状才会慢慢缓解。
2. 正确护理皮肤:温和保湿,避免抓挠
每天用温水洗澡,注意控制水温别太热,以防加重皮肤干燥,少用肥皂、沐浴露,避免过度清洁破坏皮肤屏障;洗澡后3分钟内涂润肤露,选择温和、无香料、无酒精的产品,保持皮肤滋润;痒的时候别用手抓,可用冷毛巾湿敷缓解,或轻轻拍打皮肤;如果指甲长,及时修剪,避免抓挠时划破皮肤引发感染。
4. 调整生活习惯:减少皮肤刺激因素
选择纯棉、透气的衣服,避免穿化纤、羊毛材质的衣服,减少对皮肤的摩擦和刺激;秋季天气干燥,可在卧室放加湿器,避免皮肤水分过快流失;暂时别吃辛辣、海鲜等容易加重瘙痒的食物,比如辣椒、螃蟹、虾,以免刺激皮肤神经,让瘙痒更严重。
4. 对症用药:严重时需在医生指导下用止痒药
如果瘙痒严重,影响睡眠,可在医生指导下用温和的止痒药物,注意避免长期用强效激素药膏,以免导致皮肤变薄;若外用药物无效,可在医生指导下服用抗组胺药,帮助缓解瘙痒,但要注意避免嗜睡等副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