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哈佛教授扎心研究:毁掉你财富的,不是穷,而是“穷人思维”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时刻?看中了一件心仪已久的大衣,翻了翻吊牌,脑海里立刻蹦出一句:“太贵了,我买不起。”想去学一门期待已久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时刻?

看中了一件心仪已久的大衣,翻了翻吊牌,脑海里立刻蹦出一句:“太贵了,我买不起。”

想去学一门期待已久的课程,看了看学费,心里瞬间打起了退堂鼓:“算了,我没那么多闲钱。”

甚至,当朋友建议你理财时,你下意识地反驳:“理什么财?我那点工资,刚够糊口,哪有钱理?”

我们总以为,这些反应是因为我们“客观上”真的很穷。我们努力工作,省吃俭用,甚至拼命兼职,可无论怎么折腾,生活似乎总是被一股无形的力量拉回原点——缺钱,焦虑,再缺钱。

这就像中了一种可怕的“金钱诅咒”。

但今天,我想告诉你一个或许会颠覆你认知的真相:让你变穷的,可能不是你的收入,而是你脑子里的“稀缺心态”。

哈佛研究:穷人为什么不买“救命草”?

哈佛大学终身教授塞德希尔·穆莱纳森在《稀缺》一书中,记录了一个令人费解的现象。

在贫困地区,农民们经常因为干旱或洪涝而颗粒无收。政府为了帮他们,专门推出了极为廉价的农业保险,甚至直接发放补贴款让他们购买。这就好比有人白送你一把保护伞,让你在下雨时不至于淋湿。

但结果呢?90%的农民拿了钱,要么存起来,要么花掉,就是不买保险。

是他们傻吗?不,他们很精明,也很勤劳。

是他们不知道保险有用吗?不,专家讲得口干舌燥,他们都懂。

那为什么?因为在他们的潜意识里,有一个根深蒂固的信念:“保险是有钱人的游戏,我是穷人,我要把钱抓在手里才有安全感。”

这种心态,就是“稀缺心态”。当一个人长期觉得自己“缺钱”时,他的大脑带宽会被这种匮乏感完全占据 。他会变得短视,只盯着眼前的温饱,而看不见长远的未来。哪怕机会摆在面前,他也会下意识地拒绝。

不是因为他们没钱所以不买保险,而是因为他们觉得自己穷,所以做出了穷人的选择,最后导致了真的穷。

这是一个死循环。

你的“金钱诅咒”,是谁种下的?

回到我们自己身上。你或许不是贫困农民,受过良好教育,有一份体面的工作,但你是否也中了同样的“诅咒”?

十年前,老板苦口婆心地劝大家买房:“凑一凑,借一借,买到就是赚到。”

我的朋友翠翠却连连摆手:“老板,那是你们有钱人的事。我刚毕业,工资这么低,哪买得起?”

十年后,房价翻了几番。翠翠看着当年的楼盘,悔得肠子都青了:“早知道当年咬咬牙也买了。”

可当我问她:“如果回到十年前,你真的会买吗?”

她愣住了。哪怕时光倒流,当年的她依然会被那个信念困住——“我买不起,我不配,那是不可能的。”

这就是“金钱信念”的可怕之处。它像一道无形的墙,把无数种“可能性”挡在了你的世界之外。

你想去马尔代夫度蜜月,信念告诉你:“别做梦了,那是富人的生活,你还要还房贷。”

你想辞职去追寻梦想,信念告诉你:“别傻了,你没存款,喝西北风吗?”

久而久之,你的生活就真的如你所想,变成了一潭死水。你以为是“没钱”限制了你,其实是“我觉得没钱”限制了你。

如何打破诅咒?试试“别人家的孩子”

那么,怎么破除这个诅咒?难道要一夜暴富吗?

不,破除心魔,只需一念之转。我给你一个简单粗暴但极其好用的锦囊:请出那位“别人家的孩子”。

当你想做一件事,却被“没钱”劝退时,试着问自己一个问题:“假如有一个跟我收入一样、处境一样,但特别会搞钱、特别有办法的‘别人家孩子’,如果他非要做成这件事,他会怎么办?”

场景一:想去马尔代夫,但觉得太贵。

诅咒版你:算了,去个郊区农家乐吧。

别人家的孩子:能不能把蜜月延后半年?这半年我能不能做点兼职?能不能把家里的闲置卖一卖?能不能在大促时抢特价机票?

场景二:想在深圳买房,但首付不够。

诅咒版你:太贵了,连厕所都买不起。

别人家的孩子:能不能先买个小一点、偏一点的?首付差多少?能不能找亲戚朋友凑一点,写个欠条算利息?能不能先买个公寓过渡一下?

发现了没?当你把视角从“我不行”切换到“他会怎么做”时,你的大脑就从“找借口模式”切换到了“找方法模式”。

你会惊讶地发现,那些曾经被你视作“绝无可能”的事,其实都藏着一条条可行的缝隙。

别让“没钱”成为你的墓志铭

金钱管理,归根结底是管理我们对金钱的态度。

从今天起,当你的脑海里再次蹦出“买不起”“不可能”“没办法”这些词时,请立刻警铃大作。那是你的“金钱诅咒”在作祟。

请停下来,深呼吸,告诉自己:“这只是我的一个想法,不是客观事实。”

真正的富有,不是银行卡上的数字,而是你面对生活时,永远拥有“选择权”的底气。别让“没钱”成为你一生的借口,去看见那些被你忽略的可能性吧。

因为,你本可以过上更好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