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湘西的山水版图上,茅岩河镇的故事犹如一部发展教科书的反面案例。上世纪九十年代,茅岩河漂流的盛况空前,游客如织声名鹊起,甚至一度超越武陵源。然而,由于未能将漂流码头布局在镇区核心地带,这场流量盛宴最终未能转化为小镇的发展动能。如今,历史正在重演——在润雅大桥选址争议中,茅岩河镇再次表现出令人费解的短视,执意要将这座关乎命运的大桥架设在镇域边界。

一、历史的伤痕:漂流盛宴为何与小镇发展失之交臂
当年茅岩河漂流火爆却未惠及镇区的教训值得深思。数据显示,漂流旺季日接待量可达数千人次,但由于码头选址偏离镇中心,游客“漂完即走”,未能形成有效的消费滞留。这本质上暴露了当时规划者对于交通枢纽与城镇功能融合的认知缺失。若当年将码头建在镇区,完全可能培育出一个集接待、服务、休闲于一体的旅游服务中心,其发展格局将不可同日而语。
二、现实的困境:大桥选址背后的发展观之争
当前润雅大桥的镇中心方案具有三重战略价值:其一,真正实现两岸居民便捷通行与城镇功能整合;其二,推动茅岩河镇与永顺润雅乡的跨区域协同发展,形成城镇集群效应;其三,作为省道S303旅游黄金走廊的关键节点,串联两大世界文化遗产,激活沿线温泉资源。然而,镇政府坚持的边界架桥方案,本质上仍是那种害怕改变、规避责任的“守成思维”在作祟。
这种边界架桥的短视决策将带来三个致命伤:首先,大桥的过境属性大于发展属性,车流穿镇而过却不停留;其次,无法形成规模效应,商业要素难以聚集;最后,将继续维持茅岩河镇的“通道”地位而非“目的地”转型。

三、深层的拷问:我们还要被“边界思维”束缚多久?
从漂流码头的遗憾到大桥选址的争议,茅岩河镇的发展困境折射出部分基层治理的深层矛盾:资源禀赋与规划眼界的错位、短期政绩与长远发展的冲突、行政壁垒与区域协同的博弈。
在武陵山片区振兴和全域旅游发展的背景下,孤立发展已成过去。茅岩河镇手握漂流遗产、温泉资源、文化底蕴三张王牌,却因决策者的保守思维而迟迟不能破局。当周边地区凭借精准的交通布局纷纷崛起时,茅岩河镇是否还要继续重复“起个大早,赶个晚集”的悲剧?

当一座本应成为“发展引擎”的桥,再次面临被降格为“过境通道”的命运,我们是否应该从制度层面反思:如何建立更科学的决策机制,让历史的教训真正成为未来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