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衣服标签磨得慌,我不穿!
##商场人一多就捂耳朵、爱哭,根本带不出去!
##一跑得快就摔跤,经常被东西绊到!
##孩子运动不协调、平衡感不好!
##教了十遍握笔还是不会,是不是太笨了?
##上课不好好听课,还接老师话,经常遭到老师的约谈……
如果你家也有这样的娃,先别着急骂他“任性”“不专心”“不听话”之类的话——你以为的“调皮难管”,可能不是孩子故意的,而是他的大脑正在经历一场“信息交通堵塞”。
有些孩子不是不听话,是他的大脑处理不了外界的感觉信号。很多人管这类问题叫感统失调,其实应该叫“感觉处理与整合障碍”,听着专业,其实很多娃都有类似表现,只是咱们当妈的没往这方面想。

咱们的大脑就像个超级收费站,每天要接收无数感觉信号:
衣服蹭皮肤的触觉、周围声音的听觉、走路时平衡的前庭觉、拿东西时肌肉的本体觉……
正常情况下,这些信号会被有序处理,再变成“该穿衣服”“该安静听故事”“该握稳笔”的指令。
但有感觉处理问题的娃,大脑这个“收费站”就乱套了:
##要么信号“太吵”——别人觉得正常的衣服标签,他觉得像针扎,所以才会一碰到就哭闹、回避;
##超市的背景音乐,在他耳朵里像打雷,所以人一多,孩子就捂耳朵或者大喊大叫;
##要么信号“太弱”——叫他名字好几声没反应,不是故意不理你,是他的大脑没接收到这个声音信号;摔倒了也不哭,不是多勇敢,是对疼痛的感觉太迟钝;
##要么信号“传错了”——教他握笔,他的手不知道该用多大劲;让他站好,身体总晃悠,因为大脑没整合好“平衡”的信号。
之前看到世卫组织和国家卫健委的资料里都提过,这不是孩子的“纪律问题”,是神经发育过程中常见的功能障碍,很多自闭症、多动症的娃会伴随这种情况,但更多普通娃只是有轻微的“感觉处理不顺畅”。

很多妈妈跟我一样,之前把这些表现当成“坏习惯”,直到后来才明白,娃的每一次哭闹、每一次“学不会”,都是在向我们求救。
你可以对照看看,娃有没有这些情况:
1.特别“挑”:不是任性,是在躲“不舒服的感觉”
##穿衣服必须挑纯棉无标签的,新鞋磨脚一点就坚决不穿;
##剪头发、剪指甲像打仗,一碰就尖叫;
##不喜欢别人抱,甚至不让妈妈亲脸蛋——这些不是“娇气”,是他对触觉太敏感,大脑把“正常触碰”当成了“威胁”。
##还有的娃怕黑、怕吹风机声音、怕吸尘器,一到嘈杂的地方(比如游乐场、超市)就烦躁哭闹,也是听觉或视觉信号“过载”的表现。
2.停不下来:不是调皮,是在“找感觉”
##有的娃总爱转圈、蹦跳,转几十圈都不晕;
##喜欢往沙发上跳、往大人身上撞,还爱摸各种东西(墙皮、桌子边、别人的衣服);
##甚至会发出“啊啊”的怪声——别骂他“疯”,他不是故意捣乱,是大脑缺某种感觉信号,在通过这些行为“找补”。
3.反应慢半拍:不是笨,是大脑“没接住信号”
##叫名字没反应,跟他说话像没听见;吃饭时饭粒掉一地,拿勺子总手抖;
##走平路也容易摔跤,上下楼梯要扶着;
##教他认颜色、认数字,学半天记不住——这些不是“注意力不集中”或“笨”,是他的大脑处理感觉信号太慢,还没来得及把信号变成“行动指令”。
4.学技能难:不是不用心,是身体“不听指挥”
##握笔握不好,写的字歪歪扭扭;
##系鞋带、扣扣子学不会;拍球、跳绳比别的娃慢很多;
##坐一会儿就歪倒,上课总趴在桌子上——这些是姿势控制和运动协调出了问题,因为大脑没把“肌肉、关节的感觉”和“动作”整合好。
如果娃有2-3条以上,别先急着批评,最好带他去做个评估,早发现早干预,对娃的发育影响更小。

很多妈妈一听“障碍”就慌了,其实轻微的感觉处理问题,通过日常的小方法就能改善,关键是咱们要找对方向,别用错方式(比如娃怕触碰,还硬逼他跟人拥抱,只会让他更抗拒)。
1.先“稳住”娃的情绪:给他“刚刚好”的感觉
娃的大脑像个“过载的电脑”,先帮他“减负”。比如:
##触觉敏感的娃:穿无标签衣服,洗澡时用软毛巾,睡前帮他做“深压按摩”(比如轻轻抱他、拍他的背),这种稳定的触觉能让他安心;
##听觉敏感的娃:去嘈杂地方带降噪耳机,在家别同时开电视、洗衣机,说话尽量轻声慢语;
##爱“找感觉”的娃:每天留10分钟陪他蹦床、爬沙发、玩积木(抓握积木能锻炼本体觉),满足他的感觉需求,他反而会更安静。
2.在游戏里“训练”:娃玩得开心,大脑也在进步
不用刻意做“训练”,日常游戏就是最好的干预:
##平衡不好的娃:玩“走直线”游戏(用胶带在地上贴直线,让他跟着走)、骑平衡车;
##手眼协调差的娃:玩串珠子、夹豆子(用儿童筷子)、搭乐高;
##反应慢的娃:玩“听指令做动作”(比如说“摸鼻子”,让他跟着做),慢慢提高他的反应速度。
3.全家配合:别让娃觉得“我跟别人不一样”
很多娃会因为自己“做不好”而自卑,比如写不好字、不敢跟小朋友玩。咱们要多鼓励,别拿他跟别人比:
##他握笔进步一点,就说“你今天握笔比昨天稳多了,真棒!”;
##他怕跟人打招呼,别逼他,先跟他说“你要是不想说话,跟阿姨挥挥手也可以”。
##家人的接纳和支持,能让娃更有信心,也能让他的大脑更放松,处理信号更顺畅。
4.运动和感官刺激
运动是促进神经连接的主要途径,感官刺激也是非常重要的。感官信息处理的问题,原因就在于各个反射运动没有整合,如果这些反射运动都整合得非常好,孩子在感官信息处理方面就不会存在这些问题了。所以,我建议:
##每天户外大运动3小时,让孩子自由玩耍运动,让孩子有自主运动而非“设计好的”或“强迫”的运动;
##增加感官刺激,在视觉、触觉、听觉、味觉与嗅觉、本体觉和前庭觉,各个方面都有“适度的”孩子能接受的刺激,可以逐渐改善孩子感官信息处理的能力。

最后想跟妈妈们说:
养娃就像拆盲盒,总会遇到各种“小状况”。如果你的娃有感觉处理方面的问题,别自责,也别焦虑——这不是你的错,也不是娃的错,只是他的大脑需要多一点时间和帮助。
比起“纠正”娃的行为,更重要的是理解他的难处:他不是故意闹脾气,也不是故意做不到,只是不知道怎么表达“不舒服”;他不是学不会,只是需要更慢的节奏。
多一点耐心,多一点观察,用对方法帮他“疏通”大脑,你会发现,那个“难管”的娃,其实也在努力跟上大家的脚步。
毕竟,每个娃都是独一无二的小天使,只是有些天使,需要我们用更特别的方式去守护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