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佐治亚州的埃拉贝尔,本应成为韩美经济合作的新地标——现代汽车与LG新能源斥资43亿美元建造的电池工厂,将是佐治亚州史上最大的制造业项目之一。然而,上周四的突袭行动让这片土地蒙上阴影:美国移民与海关执法局(ICE)联合多个执法部门,以涉嫌签证欺诈为由带走近500名工人,其中300名韩国籍工程师和技术人员被拘留。这场行动不仅冻结了工厂建设,更揭开了韩国企业海外扩张中长期存在的结构性软肋。

根据美国执法部门指控,这些韩国员工持ESTA免签(90天有效期)或B-1短期商务签证入境,却实际参与了需要长期工作签证的工程项目。这种操作在韩国业界被称为“技术派遣的潜规则”——通过短期签证轮换派遣工程师,以规避H-1B和L-1等长期工作签证的申请难度和时长限制。
一名首尔企业高管坦言:“美国签证系统无法满足大型项目对技术人员的急迫需求。工厂建设周期需要18个月,但H-1B签证每年配额有限且需抽签,L-1签证的申请门槛又极高。”这种“打擦边球”的做法本质上是在项目进度与合规风险间的无奈选择。现代-LG工厂原定今年底投产,为保障工期,企业选择了效率优先的策略。
此次突袭发生在微妙的政治时间点。该电池工厂本是拜登政府清洁能源政策的标志性成果——2022年拜登访韩时亲自推动,并宣传为“重建美国供应链的关键布局”。但特朗普上台后,不仅承诺大规模驱逐非法移民,更对电动车产业持批评态度,曾公开质疑“电动车补贴浪费纳税人资金”。

《纽约时报》指出,近期“附带性逮捕”事件显著增加,显示新政府正在强化移民执法。值得玩味的是,被查项目恰好是前任政府的政治遗产。韩国产业研究院分析师李炳泽认为:“这显然超出单纯执法范畴。工厂成为政治博弈的牺牲品,美方通过执法行动传递政策转向信号。”
影响正在迅速扩散。除现代-LG项目外,至少22个韩国在美大型项目陷入停滞,涵盖芯片、钢铁、造船等核心领域:
· 三星电子和SK海力士的半导体工厂建设依赖韩国技术人员轮班
· 三星SDI与通用汽车、SK On与福特的电池合资项目面临同样困境
· 现代制铁的新建钢厂、HD现代电气的扩建项目已紧急冻结人员派遣
韩国国际贸易协会测算,若签证问题未获根本解决,超过140万亿韩元(约1010亿美元)的在美投资可能面临延期和成本激增。更深远的影响在于投资信心的动摇——某韩国财阀高管直言:“我们响应美国本土化号召而来,却被当作罪犯对待。这种不确定性将迫使企业重新评估投资环境。”
韩美谈判达成的“自愿离境”方案颇具外交智慧:工人不留下驱逐记录,不影响未来入境,但实质承认了签证违规事实。这种处理既保全美方执法权威,又最小化对韩国企业的冲击。
但根本矛盾并未解决。美国移民政策研究中心专家汤姆·吴指出:“企业需要的是可预测的、高效的工作签证通道。当前系统无法匹配先进制造业的投资节奏。”另一方面,美方在“保护本土就业”与“吸引外资技术”间存在政策悖论:严格执法维护了移民法权威,却可能阻碍关键产业链建设。
此次事件暴露了韩国企业全球化模式的结构性弱点——过度依赖国内技术人员快速部署,而非建立本土化人才体系。事实上,日本车企在美国采取截然不同的策略:丰田在肯塔基州的工厂本土化率超过90%,技术转移主要通过系统化培训而非人员派遣完成。
韩国产业通商资源部官员表示,正与企业研讨建立“签证合规特别工作组”,但强调“美方也需提供签证办理的绿色通道”。真正的解决方案可能在于双边签订专项人才流动协议,类似加拿大与欧盟的《综合经济与贸易协定》(CETA)中专业人员流动条款。
在这场技术血脉与政治铁腕的碰撞中,没有真正的赢家。当全球产业链重组遇上选举政治,商业逻辑不得不让位于政策不确定性。韩国企业需要重新审视海外投资的风险矩阵——除了市场、技术、成本之外,签证合规正在成为第四大决定性因素。而美国若真要重建制造业霸主地位,或许需要先解决移民政策与产业目标自相矛盾的制度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