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一文读懂上市公司:小米集团

2025年8月19日,小米集团交出了一份令人惊叹的成绩单——第二季度总收入1160亿元,同比增长30.5%;经调整净利润

2025年8月19日,小米集团交出了一份令人惊叹的成绩单——第二季度总收入1160亿元,同比增长30.5%;经调整净利润108亿元,同比暴涨75.4%!这已经是小米连续第三个季度营收突破千亿元,盈利能力更是创下历史新高。这家成立仅15年的科技公司,正以"手机×AIoT×汽车"的三驾马车姿态,重新定义消费电子行业的边界。小米究竟是如何在千亿营收规模上仍保持高速增长?其"人车家全生态"战略能否复制智能手机时代的成功?

公司发展历程:从"为发烧而生"到"技术为本"

小米的发展历程可以清晰地分为四个阶段:

创业初期(2010-2013年):以MIUI系统和小米手机1为起点,凭借高性价比和互联网营销模式迅速占领市场。2011年小米手机1上市,定价1999元,仅为同配置国际品牌一半价格,开创了互联网手机新模式。2013年,小米手机出货量突破1870万台,成为中国市场份额第一的智能手机品牌。

生态链扩张期(2014-2018年):启动"竹林计划",投资孵化生态链企业,从手机延伸到智能硬件和生活消费品领域。2014年推出小米手环,2016年发布米家空气净化器,2017年推出小米AI音箱,逐步构建起全球最大的消费级IoT平台。2018年7月,小米在港交所上市,募资240亿港元,成为当年全球最大规模IPO。

高端化转型期(2019-2021年):面对市场竞争加剧,小米启动高端化战略。2020年发布小米10系列,首次将起售价提升至3999元;同年推出小米11 Ultra,冲击6000元价位段。2021年3月,雷军宣布小米正式进军智能电动汽车领域,计划10年投入100亿美元。这一时期,小米研发投入持续加大,2021年研发费用达132亿元,同比增长42.3%。

生态协同期(2022年至今):2024年3月,小米汽车SU7正式上市,首月订单突破10万辆;同年12月,小米SU7系列全年交付量达13.69万辆,成为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的黑马。2025年,小米提出"人车家全生态"战略,通过澎湃OS系统实现手机、汽车、智能家居的无缝连接。截至2025年6月,小米AIoT平台已连接设备数达9.89亿台,拥有5件及以上连接设备的用户数超2050万。

核心业务板块:四轮驱动的增长引擎

小米集团目前形成了智能手机、IoT与生活消费品、互联网服务、智能电动汽车四大核心业务板块,构建起独特的"硬件+软件+服务"商业模式。

智能手机业务:全球前三的稳固地位

2025年第二季度,小米智能手机全球出货量达4240万台,同比增长0.6%,连续20个季度稳居全球前三。根据Canalys数据,小米全球智能手机市场份额为14.7%,在69个国家和地区排名前五。其中,欧洲市场表现尤为突出,市占率达23.4%,首次超越苹果;东南亚市场份额18.9%,稳居第一;在中东和拉美市场均排名第二,市占率分别为18.7%和19.6%。

高端化战略成效显著,2025年第二季度,小米在中国大陆高端智能手机销量占比达27.6%,同比提升5.5个百分点。其中,4000-5000元价位段市占率24.7%,排名第一;5000-6000元价位段市占率15.4%,同比提升6.5个百分点。最新发布的小米17系列Pro/Pro Max首销占比超80%,推动ASP(平均售价)提升至1100-1150元。

不过,智能手机业务也面临挑战。2025年第二季度,小米智能手机收入455亿元,同比下降2.1%,主要受国内市场竞争加剧和存储芯片涨价影响。为应对行业下行压力,小米在"618大促"期间采取了阶段性"以价换量"策略,Redmi K80系列价格降幅达30%,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整体毛利率水平。

IoT与生活消费品:千亿级的生态护城河

IoT与生活消费品业务已成为小米的第二增长曲线。2025年第二季度,该业务收入达387亿元,同比增长44.7%,创历史新高。其中,智能大家电表现尤为亮眼,收入同比增长66.2%,空调、冰箱、洗衣机出货量增速分别超60%、25%、45%。根据奥维云网数据,小米是上半年线上空调市场前十品牌中,唯一实现量价齐升的品牌。

小米AIoT生态的用户粘性持续增强。截至2025年6月,小米AIoT平台连接设备数达9.89亿台,同比增长20.3%;米家APP月活跃用户1.13亿,小爱同学月活跃用户1.53亿。生态内交叉购买率达35%,即拥有3台以上小米IoT设备的用户,购买第四台的概率提升35%,展现出强大的生态协同效应。

互联网服务:高毛利的利润引擎

互联网服务业务是小米毛利率最高的板块,2025年第二季度收入91亿元,同比增长10.1%,毛利率维持在75.4%的高位。其中,广告业务收入增长20.5%,游戏业务收入增长15.3%,境外互联网服务收入同比增长30%至110亿元,占互联网服务总收入的32.2%。

用户规模持续扩大,2025年6月,小米全球MIUI月活跃用户达7.31亿,同比增长8.2%;中国大陆月活跃用户1.85亿,同比增长12.4%。单用户收入(ARPU)达13.3元,同比增长8%,反映出小米用户变现能力的稳步提升。

智能电动汽车:未来增长的最大变量

智能电动汽车业务是小米最受关注的新增长曲线。2025年第二季度,小米汽车交付8.13万台,截至7月10日累计交付超30万台。第二季度汽车业务收入206亿元,同比暴增230.3%;毛利率达26.4%,远超行业平均水平,环比提升13.8个百分点。

小米汽车的产品矩阵不断丰富,继SU7系列之后,首款SUV车型YU7于2025年5月亮相,7月开启交付,上市3分钟大定订单突破20万台,18小时内锁单量达24万台,创行业纪录。小米SU7 Ultra(52.99万元起)的用户中,传统豪华车换购用户超过80%,女性用户占比达50%,实现了用户圈层的突破。

尽管尚未盈利,但小米汽车亏损持续收窄,2025年第二季度经营亏损3亿元,较第一季度的5亿元显著改善。小米集团总裁卢伟冰表示,汽车业务有望在2025年下半年开始盈利,2027年启动出海计划。

市场竞争优势:生态协同与技术创新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小米凭借生态协同、技术创新、全球化布局和极致效率四大优势,构建起独特的护城河。

生态协同优势:全球最大的消费级智能生态

小米是全球唯一一家同时在智能手机、智能汽车、智能家居三大领域均进入行业前列的科技公司。通过澎湃OS系统,小米实现了跨设备、全场景的智能互联,打造"人车家全生态"闭环。数据显示,30%的SU7车主同步购买小米15 Ultra,27%的汽车体验者转化为手机潜在用户,形成硬件互哺效应。

这种生态协同带来了显著的用户粘性,小米用户平均拥有4.7台小米设备,生态内用户留存率达82%,远超行业平均水平。摩根士丹利研报指出,小米通过AI重构"人车家全生态"连接效率,其技术纵深感与生态协同性已形成独特护城河。

技术创新优势:研发投入与专利积累

小米持续加大研发投入,2025年第二季度研发支出78亿元,同比增长41.2%;预计全年研发投入将达300亿元,其中25%投向AI领域。截至2025年6月,小米研发人员约2.26万人,全球专利超4.3万件,其中汽车领域专利突破1000项。

核心技术突破不断,2025年5月,小米发布自研3nm旗舰SoC芯片玄戒O1,集成10核CPU和16核GPU,性能跻身全球第一梯队;AI领域,小米开源多模态大模型MiMo-VL-7B,在数学推理任务上超越GPT-4o;智能驾驶方面,小米端到端全场景智能驾驶(HAD)功能已推送全量用户,累计智驾里程突破1亿公里。

全球化布局优势:覆盖100+国家和地区的市场网络

小米已形成成熟的全球化运营体系,2024年境外收入占比达41.9%。在欧洲市场,小米智能手机市占率16%,排名第三;在印度市场,小米连续18个季度保持第一;在东南亚市场,市占率18.9%,超越三星成为第一。

渠道建设持续加码,截至2025年6月,小米在中国大陆拥有1.7万家小米之家,境外新零售门店约200家。未来五年计划新增境外小米之家1万家,重点布局欧洲、东南亚、拉美等市场。2025年8月,小米德国首家官方直营店开业,9月法国巴黎直营店启动筹备,标志着小米海外渠道从授权模式向直营模式升级。

极致效率优势:供应链管理与成本控制

小米以互联网思维重塑制造业,通过大规模采购、JIT生产模式、数字化供应链管理,实现极致的成本控制。智能手机业务通过Redmi和Xiaomi双品牌策略,覆盖从千元机到高端旗舰的全价格带,实现规模效应。

在汽车业务上,小米通过复用手机供应链资源,将零部件采购成本降低15-20%;自建超级工厂实现高度自动化生产,北京工厂的生产效率达95辆/小时,处于行业领先水平。这种效率优势使得小米汽车在保证高性能的同时,仍能维持有竞争力的定价和健康的毛利率。

财务表现概览:高速增长与盈利改善

小米集团财务表现持续向好,2025年第二季度总收入1160亿元,同比增长30.5%;经调整净利润108亿元,同比增长75.4%,连续两个季度突破百亿。2025年上半年,总收入2272.5亿元,同比增长38.2%;经调整净利润215.1亿元,同比增长69.8%。

收入与利润增长

2024年小米集团总收入3659亿元,同比增长35%;经调整净利润272亿元,同比增长41.3%。2025年以来增速进一步加快,第一季度营收1113亿元,同比增长47.4%;经调整净利润107亿元,同比增长64.5%。

分业务看,智能手机仍是最大收入来源,2025年第二季度收入455亿元,占总收入的39.3%;IoT与生活消费品收入387亿元,占比33.4%;互联网服务收入91亿元,占比7.8%;智能电动汽车及创新业务收入213亿元,占比18.4%,成为增长最快的板块。

盈利能力提升

毛利率持续改善,2025年第二季度整体毛利率22.5%,同比提升0.5个百分点。各业务板块毛利率分化明显:智能手机毛利率11.5%,同比略有下降;IoT与生活消费品毛利率22.5%,同比提升2.8个百分点;互联网服务毛利率75.4%,维持高位;智能电动汽车毛利率26.4%,远超市场预期。

净利率显著提升,2025年第二季度经调整净利率9.3%,同比提升2.7个百分点,反映出规模效应和产品结构优化带来的盈利改善。

现金流与资产负债表

现金流状况稳健,2024年末现金及现金等价物337亿元,资产负债率53.1%,财务结构健康。为支持汽车业务发展,小米于2025年3月通过港股配售募资425亿港元,进一步充实资金储备。

研发投入强度加大,2024年研发支出241亿元,同比增长25.9%;2025年计划研发投入300亿元,其中75亿元投向AI领域。截至2025年6月,研发人员达2.26万人,占员工总数的47.7%。

市场竞争格局:与全球巨头的正面交锋

小米在各业务领域均面临激烈竞争,主要竞争对手包括苹果、三星、华为等科技巨头。通过与这些巨头的对比,可以更清晰地看到小米的优势与差距。

智能手机市场:与三星、苹果、华为的三国杀

全球智能手机市场呈现三足鼎立格局,2024年三星、苹果、小米分别以18%、17%、14%的市场份额位居前三。2025年第三季度,小米全球出货量4350万台,同比增长1.8%,市场份额13.6%,继续保持第三,但与前两名仍有差距。

与三星对比:三星2025年第三季度全球份额19%,凭借Galaxy Z Fold7/Flip7折叠屏系列在高端市场表现强劲。小米在新兴市场更具优势,印度、东南亚市场份额领先;但在高端机型迭代速度和供应链掌控力上不及三星。

与苹果对比:苹果2025年第三季度份额18%,iPhone 17系列在中国市场首销表现优异。小米在价格亲民度和生态丰富度上占优,但品牌溢价能力和用户忠诚度不及苹果,高端市场份额差距明显(苹果6000元以上价位占比超40%,小米约12%)。

与华为对比:华为2025年第三季度在中国市场份额16.4%,凭借Mate 70和Pura 80系列在高端市场持续发力。小米在海外市场和IoT生态上优势明显,但在芯片自研和通信技术积累上落后于华为,5G标准必要专利数量仅为华为的1/5。

智能电动汽车市场:新势力的激烈角逐

小米汽车进入的是一个竞争白热化的市场,主要竞争对手包括特斯拉、比亚迪、理想、蔚来等。

与特斯拉对比:特斯拉2025年第二季度全球交付46.6万辆,Model Y仍是最畅销电动车型。小米SU7在智能化和性价比上更具竞争力,SU7 Ultra的自动驾驶系统在某些场景已超越特斯拉FSD;但特斯拉在品牌积淀、超级充电网络和制造经验上优势明显。

与比亚迪对比:比亚迪2025年上半年销量超150万辆,全产业链垂直整合能力无人能及。小米在智能化和用户体验上占优,但在电池技术、产能规模和渠道覆盖上远不及比亚迪。

与理想对比:理想汽车2025年第二季度交付10.3万辆,专注家庭用户的产品定位清晰。小米凭借更强的品牌影响力和生态协同效应,吸引了更多年轻用户;但理想在增程式技术路线和用户运营上更具经验。

战略发展方向:技术立业与生态扩张

小米集团的战略方向清晰聚焦于"技术立业"和"生态扩张"两大主线,未来五年将投入2000亿元研发费用,重点布局智能电动汽车、高端芯片、人工智能等核心领域。

技术攻坚:三大核心赛道的突破

小米将芯片、OS、AI定义为未来最重要的三大技术方向,计划通过持续研发投入构建核心竞争力。

芯片自研:已推出3nm旗舰SoC芯片玄戒O1,性能跻身全球第一梯队;车规级芯片研发进展顺利,计划2027年实现量产装车;影像芯片、快充芯片等专用芯片持续迭代,减少对外部供应商的依赖。

操作系统:澎湃OS系统将实现从"连接"到"智能"的进化,目标2-3年完成向AIOS的转型。通过重构系统底层,实现更低功耗、更高性能和更智能的场景交互,支持跨设备算力调度和AI能力共享。

人工智能:2025年AI研发投入75亿元,重点开发多模态大模型和端侧AI技术。第二代MiLM2大模型已在10大能力维度提升45%,应用于手机、汽车、智能家居等场景;开源推理大模型MiMo-7B在数学推理和代码能力上超越同参数规模模型。

生态扩张:人车家全场景的融合

小米的终极目标是打造"人车家全生态",通过澎湃OS系统连接手机、汽车、智能家居,实现无缝的智能生活体验。

场景创新:重点布局智能家庭、智能办公、智能出行三大场景。例如,车主可通过汽车语音控制家中设备;手机拍摄的照片可自动同步到汽车中控屏;办公场景下,手机、平板、电脑实现无缝协同。

产品矩阵:持续丰富生态链产品,2025年计划推出AI眼镜、仿生机器人等创新产品;大家电品类从空调、冰箱、洗衣机向厨房电器、卫浴电器扩展,打造完整的智能家庭解决方案。

全球化布局:加速海外市场扩张,未来五年新增1万家境外小米之家;2027年启动汽车出海,首站瞄准欧洲市场;在印度、东南亚建设本地化生产基地,规避地缘政治风险。

投资价值分析与风险提示

小米集团作为一家快速成长的科技生态企业,其投资价值与风险并存,需要从多个维度综合评估。

投资亮点

生态协同效应:小米是全球唯一一家在手机、汽车、IoT三大领域均进入行业前列的公司,生态协同带来的用户粘性和收入多元化是其核心价值。随着汽车业务规模扩大,"手机×汽车×AIoT"的乘数效应将逐步显现。

技术投入转化:2000亿元研发投入计划显示出小米向技术驱动转型的决心,玄戒芯片、AI大模型等技术突破已开始转化为产品竞争力。国金证券预测,小米汽车2025-2027年收入将分别达1096亿、2211亿、2912亿元,成为主要增长引擎。

盈利改善趋势:智能电动汽车业务毛利率快速提升至26.4%,远超市场预期,有望2025年下半年实现盈利;IoT业务规模效应显现,毛利率持续提升;互联网服务业务保持高毛利,收入占比稳步提升。

机构评级:多数机构对小米维持"买入"评级,汇丰、交银国际上调目标价至62-76.6港元;尽管瑞银维持"中性"评级,但看好汽车业务长期价值。当前股价对应2025年PE约31倍,低于科技行业平均水平,估值仍具吸引力。

风险因素

行业竞争加剧:智能手机市场面临华为强势回归和苹果降价竞争;电动汽车行业价格战激烈,特斯拉、比亚迪等巨头持续施压,可能压缩小米的利润空间。

技术研发风险:芯片、自动驾驶等核心技术研发投入大、周期长,存在研发失败或进展不及预期的风险;2000亿元研发投入对现金流构成压力,2024年汽车业务净亏损62亿元,占集团总亏损的80%以上。

地缘政治风险:印度市场面临48亿元资金冻结和本土采购政策限制;欧洲市场环保法规和数据隐私要求趋严,可能增加合规成本;国际贸易摩擦可能影响供应链稳定性。

供应链成本压力:存储芯片价格上涨可能拖累手机业务毛利率;电池原材料价格波动影响汽车盈利;全球供应链紧张局势仍未完全缓解。

结语:科技生态的长期主义者

从"为发烧而生"到"技术为本",小米用15年时间完成了从互联网手机品牌到全球科技生态巨头的蜕变。2025年,当小米17系列与SU7 Ultra在全球市场同台竞技,当澎湃OS连接数十亿智能设备,当玄戒芯片赋能千行百业,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家企业的成长,更是中国科技产业从跟随到引领的缩影。

小米的故事证明,在硬件利润趋薄的时代,生态协同和技术创新是唯一的出路。未来五年2000亿元的研发投入,既是豪赌也是必然,因为小米深知,在科技产业的马拉松中,只有长期主义者才能笑到最后。

对于投资者而言,小米是一个充满矛盾的标的:它既有互联网公司的高增长特性,又有硬件公司的盈利韧性;既有成熟业务的稳定现金流,又有创新业务的巨大想象空间。正如雷军所言:"站在风口上,猪都能飞起来",但真正能飞得高、飞得远的,永远是那些长出了翅膀的猪。小米正在给自己装上技术的翅膀,至于能飞多高,取决于它能否将千亿研发投入真正转化为核心竞争力。

在科技与资本的双轮驱动下,小米的生态帝国已然成型,但真正的考验才刚刚开始。当激情褪去,当光环消散,小米能否如它所承诺的那样,"让每个人都能享受科技的乐趣",同时给投资者带来持续的回报?答案或许要等到下一个五年才能揭晓,但有一点毋庸置疑:小米的征程,早已超越了简单的商业成功,它正在书写中国科技企业在全球竞争中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