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从“饿了么”的更名,看敏捷周期思想:如何打破“成功”的诅咒

2025年11月,一个在中国家喻户晓的名字——“饿了么”,正在从其母平台淘宝的入口“悄然消失”,被“淘宝闪购”所取代。这

2025年11月,一个在中国家喻户晓的名字——“饿了么”,正在从其母平台淘宝的入口“悄然消失”,被“淘宝闪购”所取代。这一举动看似只是一个品牌名称的变更,但其背后却蕴含着一个深刻的管理哲学:任何前期取得的巨大优势,若固守不变,都可能成为阻碍后期发展的“诅咒”。 而饿了么的这次“自我革命”,正是敏捷开发中核心的“周期思想”在企业战略层面的极致体现——通过主动终结一个旧的成功周期,来开启一个新的增长周期。

一、 “饿了么”的前期优势与后期的“弱化作用”

回顾2009年创立的饿了么,其品牌名称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前期优势”。“饿了么”这三个字直指用户痛点,生动、鲜活,与外卖服务天然契合,在消费者心中迅速建立了“饿了么=外卖”的强势认知。配合其强大的地推和配送网络,这一前期优势助力它成为了外卖时代的王者。

然而,随着市场从“外卖平台”向“即时零售平台”演进,消费者需要的不再仅仅是餐食,而是万物皆可速达时,这一前期优势开始展现出强大的“弱化作用”:

1. 认知固化弱化品牌扩展力: “饿了么=外卖”的用户心智,如同一把双刃剑。当平台试图拓展至生鲜、日用品、药品等全品类即时零售时,这一强大标签反而成了障碍。用户很难瞬间接受一个“送饭的”平台同时卖手机、卖化妆品,前期的品牌定位优势,严重弱化了后期业务拓展的灵活性优势。2. 组织惯性弱化生态协同力: 长期专注于外卖业务的运营体系、考核指标和团队思维,形成了强大的路径依赖。在阿里巴巴的生态中,如何与淘宝的海量商品库、天猫超市的供应链进行更深度的融合?固守外卖领域的成功模式,使得这种跨生态的协同变得困难,前期的运营效率优势,弱化了后期作为生态基础设施的协同优势。

这正是“前期优势对后期优势的弱化作用”的典型商业案例:曾经助你成功的核心能力,在环境变化后,会变成拖累你转型的最大负重。 这与传统瀑布式开发模型如出一辙:前期耗费巨资打造的“完美”计划和设计,在项目后期面对变化时,反而成了无法轻易更改的“铁索连环”。

二、 敏捷周期思想:以“战略迭代”打破诅咒

饿了么的“更名”(或者说品牌整合),并非一次简单的营销动作,而是一次典型的、基于敏捷周期思想的“战略性迭代”。其核心逻辑在于:不迷恋于过去周期的成功果实,主动结束它,以释放资源与能力,开启一个新的、更具生命力的周期。

这个过程完美复刻了敏捷开发中的一个Sprint(冲刺)循环:

• 周期回顾(回顾会): 团队(阿里巴巴集团)清醒地认识到,“饿了么”这个品牌在其当前生命周期内,其优势的边际效应正在递减,对集团整体即时零售战略形成了制约。这是一个关键的“检视与适应”环节。• 终止旧周期,开启新周期(规划会): 果断决定让“饿了么”作为独立前端品牌逐渐淡出,将其核心的即时配送能力“产品化”,整合进一个全新的、没有认知包袱的品牌“淘宝闪购”中。这相当于结束一个旧的Sprint,并规划下一个新Sprint的目标。• 交付可用的增量(可交付产品增量): 新周期交付的“产品增量”不再是单一的外卖APP,而是“淘宝”这个超级APP内的“即时零售”功能。用户点开淘宝,可以买到平台上的任何商品并享受小时达服务。这直接验证了新战略的价值。• 获取反馈并持续改进: “淘宝闪购”将基于更广泛的用户行为和交易数据,快速迭代其商品品类、促销策略和配送体验,不断优化这个“即时零售新物种”。

通过这个“战略迭代”,阿里成功地实现了优势的转移与再造:

• 解决了认知固化问题: “淘宝”本身就是一个全品类电商平台,由其提供“闪购”服务顺理成章,将后期的“品牌扩展优势”从饿了么的枷锁中释放出来。• 发挥了生态协同力: 饿了么的配送网络从服务“外卖”的前台,转变为服务“整个淘宝生态”的基础设施中台,其价值被无限放大,前期的配送能力优势,不再被外卖业务所局限,真正转化为了支撑集团未来的、更强大的后期“基础设施优势”。结论:拥抱周期,方能生生不息

饿了么的案例告诉我们,无论是产品开发还是企业战略,最大的风险往往不是失败,而是“过去的成功”。敏捷过程中的周期思想——通过固定、短暂的迭代循环,定期进行反思、复盘和调整——其最深刻的价值,就在于提供了一套机制,来对抗这种由“前期优势”带来的僵化惯性。

它告诫我们:不要试图建造一艘能应对所有风浪的巨轮,而要培养一支能随时调整队形、更换帆桨的舰队。 一个周期的结束,不是失败,而是下一个周期更具智慧的开始。在瞬息万变的市场中,最大的竞争优势,不再是拥有一个永恒不变的制胜法宝,而是具备洞察生命周期、并勇于在恰当时机“主动更名”、重启航程的智慧和勇气。这,正是我们从“饿了么”的更名中所看到的,敏捷周期思想的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