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城市芮城县古魏镇,中条山余脉与黄河故道在此交汇。一座红墙灰瓦的道教庙宇静卧田间,飞檐上的脊兽凝视着千年流淌的泉水,碑刻上的“广仁王”三字历经风雨仍清晰可辨——这里是广仁王庙,中国北方少有的以“水神”为核心的道教遗存,也是解码晋南农耕文明与民间信仰的关键密码。
“广仁王不是‘神仙’,是咱庄稼人的‘守护神’。”78岁的守庙人张大爷蹲在庙前老槐树下,指着庙内供奉的广仁王神像说,“过去天旱,全村人就来这儿求雨;丰收了,也要来谢恩。现在虽不兴跪拜了,但这庙里的香火,始终没断过。”
近日,记者实地探访广仁王庙,结合历史学者、民俗专家、游客视角,为您呈现这座“水神道场”的独特魅力与游玩指南。
导语:为何广仁王庙是“晋南农耕文明的活化石”?广仁王庙的兴衰,与晋南地区的“水崇拜”紧密相连。据《芮城县志》记载,庙始建于唐大和五年(831年),初名“龙泉观”,因庙旁有清泉涌出,被百姓视为“水神居所”;宋真宗时期,因“祷雨辄应”,敕封“广仁王”,庙名沿用至今。
与多数道教宫观不同,广仁王庙的核心是“水神信仰”:主殿供奉广仁王(后土娘娘化身),配殿祀龙王、雷神、雨师,构成完整的“祈雨-谢雨”信仰体系。更珍贵的是,庙内保存了宋、元、明、清四代碑刻20余通,记录了历代祈雨仪式、庙产纠纷、修缮历程,堪称“一部刻在石头上的晋南水文化史”。
2013年,广仁王庙入选“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22年,其“水神信仰与农耕文化”研究项目被列入山西省社科规划课题。这座“小庙”,正以独特的文化价值,成为晋南文旅的新亮点。

广仁王庙占地约3000平方米,坐北朝南,依中轴线分布山门、广仁殿、后土殿、配殿等建筑。记者梳理四大“必看亮点”,带您触摸“水神道场”的文化肌理:
亮点1:广仁殿——水神信仰的“核心剧场”作为庙内主殿,广仁殿始建于元至元年间(1264-1294年),现存建筑为明弘治年间重修,保留了典型的元代减柱造风格:殿内仅用4根金柱支撑,空间开阔,正中供奉广仁王神像——头戴凤冠、身着霞帔,手持玉圭,左右立童子、大臣,威严中带着慈祥。“这尊像融合了后土娘娘与水神的特征。”芮城县道教协会会长李宏介绍,“广仁王既是‘大地之母’,又是‘雨泽之神’,反映了晋南百姓对‘水土丰饶’的双重祈愿。”
殿内东西山墙绘有“祈雨图”“谢雨图”壁画,虽经岁月剥蚀,仍可见百姓抬着供品、道士做法事的场景。“壁画用的矿物颜料,历经700年未褪色,是研究元代民间绘画的珍贵资料。”山西大学美术学院教授王为民说。
亮点2:碑刻墙——刻在石头上的“水文化史”庙内西侧,一面“碑刻墙”格外醒目:20余通古碑按年代排列,从唐代的《龙泉观记》到清代的《重修广仁王庙碑》,记录了庙产变迁、祈雨仪式、地方官民互动等细节。最珍贵的是北宋天圣二年(1024年)的《祈雨感应碑》,碑文记载:“是岁大旱,知县率民诣庙祈祷,三日后果降甘霖,禾苗尽活。”
“这些碑刻不仅是历史证据,更是晋南农耕社会的‘生存日志’。”芮城县文旅局研究员刘敏指出,“从碑文中能看到,古代官方与民间如何协作应对旱灾,广仁王信仰如何成为社会凝聚力的纽带。”
亮点3:龙王殿——民间信仰的“多元融合”后殿龙王殿供奉着东海龙王、雨师、雷神等水神体系成员。有趣的是,殿内还立着一块“风伯碑”,刻着“风伯司风,雨师司雨”的铭文。“晋南多旱,百姓不仅求雨,也求风调。”守庙人张大爷解释,“风伯负责吹散乌云,雨师负责落雨,雷神负责劈邪,这套‘分工’体现了民间对自然规律的朴素认知。”
殿外有一口“甘露井”,井口石栏刻着“宋天圣元年凿”,井水清冽甘甜。“过去祈雨前,道士要先取井水‘净坛’,现在村民仍来打水煮茶,说‘喝了甘露井的水,一年都顺当’。”张大爷笑着说。
亮点4:庙会与祭祀——活态传承的“信仰仪式”每年农历三月十八(广仁王诞辰)、六月十三(龙王诞辰),广仁王庙会迎来最热闹的时刻:
祈雨仪式:由村中长老带领,抬着“祈雨文”牌位,敲锣打鼓绕村一周,最后在庙内上香、献供;
谢雨仪式:若祈雨成功,村民会带着新麦、面塑“雨师像”来庙还愿,摆供、焚香、唱大戏;
民俗表演:旱船、舞狮、高跷队穿行庙前广场,演绎“龙王降雨”“农夫庆丰”等故事。
“去年庙会来了3万多人,不仅有本地人,还有河南、陕西的信众。”张大爷说,“年轻人现在也来拍照、录像,说‘这是老祖宗的浪漫’。”

广仁王庙不仅是“参观地”,更是“文化课堂”。园区围绕“水神信仰”“农耕文化”设计了互动项目,让历史可触可感:
体验1:“小道士的一天”研学(付费,128元/儿童)每周六日开放,小朋友穿道袍、持木简,在道长指导下学习“净手礼”“上香仪轨”,参与“模拟祈雨”仪式。“我家孩子学完说,‘原来祈雨不是迷信,是古人想办法应对干旱’。”运城家长陈女士笑道。
体验2:“碑刻拓印”手作工坊(免费,需预约)邀请考古专家现场教学,游客可用宣纸、墨汁拓印庙内古碑片段,制作专属“碑刻拓片”。“拓印‘祈雨感应碑’时,老师讲碑文里的故事,我好像穿越到了北宋。”参与活动的大学生小吴说。
体验3:“农耕与水”主题沙龙(免费,每周五晚)在庙内古戏台,邀请农业专家、民俗学者讲述“晋南灌溉史”“水神信仰与现代农业”,游客可分享自家“抗旱故事”。“听老农讲‘过去靠天吃饭,现在有水库、滴灌’,才懂信仰背后是生存智慧。”芮城本地教师王女士说。
第三幕:实用攻略——高效打卡与周边联动开放信息时间:全年开放,8:00-18:00(庙会期间延长至20:00);
门票:免费(研学、手作项目单独收费);
导览:入口处有电子导览屏,可扫码听“水神信仰”语音讲解;每日9:30/15:00提供免费人工讲解。
交通指南自驾:运城市区→运风高速→芮城出口→古魏镇(停车场免费,车位充足);
公共交通:运城高铁站→12路公交至“芮城汽车站”,转乘芮城-古魏镇班车(5元/人,20分钟直达);
打车:从运城张孝机场出发约50分钟,费用80元;从永济普救寺出发约30分钟,费用40元。
游玩建议最佳路线:山门→广仁殿(看壁画、拜广仁王)→碑刻墙(读历史)→龙王殿(祈福、尝甘露井水)→庙前广场(看民俗表演);
必带物品:身份证(验票)、舒适运动鞋(需步行1公里)、笔记本(记录碑刻故事);
联动玩法:可与永乐宫(世界文化遗产,20分钟车程)、圣天湖湿地(观鸟、骑行)串联,形成“道教文化+生态休闲”两日游。

离开时,夕阳为广仁王庙镀上暖金。守庙人张大爷仍在老槐树下打盹,旁边的石桌上摆着村民刚送来的新麦馒头——“给广仁王尝尝今年的收成”。
广仁王庙的魅力,或许就在于此——它不是冰冷的古建筑,而是一座“活着的信仰博物馆”:碑刻里的祈雨故事、殿内的水神塑像、庙会上的民俗表演,都在诉说:所谓“文化传承”,不是把信仰锁在庙里,而是让它融入生活,成为百姓对土地、对自然的敬畏与感恩。
这个周末,不妨来广仁王庙吧!
拜一拜水神,读一段碑刻,
看一场祈雨仪式,尝一口甘露井水,
你会懂得:
最动人的信仰,
不在高堂之上,
在田间地头,
在百姓的烟火里,
在代代相传的祈愿中。
(文中图片由广仁王庙景区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