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动力电池回收消息,近日,甘肃省武威市生态环境局正式批复了《关于甘肃尘越裕辰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年处理4万吨废旧锂电池综合利用及零碳资源再生产业园项目》的环境影响报告书。这一总投资达6亿元的项目落户于武威古浪工业集中区土门工业园区,将新建梯次车间、综合车间、综合楼及原料仓库等设施,其中梯次车间规划建设1条梯次利用生产线(年处理磷酸铁锂电池12000吨、三元锂电池6000吨),综合车间则布局1条黑粉制备生产线(年产黑粉5700吨、铜粉1380吨、铝粉1045吨)和1条3Gwh储能电池系统生产线。该项目的实施,标志着甘肃省在动力锂电池循环利用领域迈出重要步伐。

在新能源汽车产业爆发式增长与“双碳”目标的双重驱动下,甘肃省凭借政策引领、技术创新与产业链协同,正加速崛起为西北地区动力锂电池回收产业的核心枢纽。截至2025年9月,全省已形成覆盖“回收—拆解—再生—储能”的全链条产业体系,年处理退役电池能力突破10万吨,预计带动产业规模超50亿元,为西北绿色经济转型注入强劲动能。
甘肃省将新能源及装备制造列为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主攻点”,明确提出打造全国重要的新能源综合开发利用示范区。2025年2月,省政府印发《打造全国重要的新能源及新能源装备制造基地行动方案》,强调构建“五个功能区”,其中“能源产业融合集聚区”直接指向动力锂电池回收等循环经济领域。省工信厅通过《“十四五”电子信息产业发展规划》等政策,明确做强锂电池产业链,支撑国家级电池材料生产基地建设。
国家级层面的政策支持为产业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2025年2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健全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体系行动方案》,提出运用数字化技术实现全生命周期溯源管理,并暂停受理白名单申请,推动市场向技术领先、渠道完善的企业集中。甘肃积极响应,兰州市、武威市等地出台配套细则,从土地、资金、审批等环节为项目落地提供“一站式”服务。
在全球能源结构转型与“双碳”目标加速推进的背景下,动力锂电池回收利用产业正从“边缘地带”跃升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据预测,到2030年,我国动力及储能电池累计退役量将突破300万吨,市场规模超1400亿元,较2022年增长9倍以上。这一产业不仅承载着缓解资源短缺、降低环境污染的重任,更成为新能源汽车产业链闭环的关键环节,推动中国从“电池大国”向“电池强国”转型。
我国已构建起全球最完善的动力电池回收政策体系。2025年,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健全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体系行动方案》,明确要求运用数字化技术实现全生命周期溯源管理,暂停受理白名单申请,推动市场向技术领先、渠道完善的企业集中。工业和信息化部同步发布《新能源汽车废旧动力电池综合利用行业规范条件(2024年本)》,对企业的溯源管理、环保标准、资源回收率提出硬性要求,例如镍钴锰回收率需达98%以上,锂回收率超93%。
甘肃尘越裕辰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项目的落地,正是政策红利与市场需求双重作用的结果。该项目通过梯次利用延长电池生命周期,再通过拆解回收提取贵金属材料,最后将再生材料用于储能电池生产,实现了资源的最大化利用。这种“变废为宝”的模式,不仅解决了废旧电池的环境问题,还创造了新的经济价值,为西北地区的绿色发展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