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一纸2720万元的罚单,将中国农业银行推至风口浪尖。
10月31日消息,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发布的行政处罚信息公示列表显示,对中国农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罚款2720万元。对张清警告并罚款10万元。主要违法违规行为是:相关产品销售、服务收费不合规,信贷资金流向管理不审慎等。
零售与对公的双重异化表面看,这是对“产品销售、服务收费不合规”与“信贷资金流向不审慎”两项违规的技术性处罚。
实质上,这张罚单折射出国有大行在零售转型、对公压降、息差收窄三重压力下的难为。
当传统增长模式难以为继,银行业正经历一场深刻的转型阵痛,而农行此次受罚,恰成为观察这一变革深水区的典型样本。
在金融脱媒与利率市场化的冲击下,银行业长期依赖的息差收入模式面临严峻挑战。
农行此次暴露的问题,深刻反映了机构在战略转型中的路径迷失。
在零售端,中间业务收入(中收)成为考核“指挥棒”,基层网点在压力下衍生出“飞单”链条,客户经理将未备案的私募、保险产品包装成“保本高息”的行内理财,通过私刻公章、伪造“双录”等手段完成销售。
监管抽查发现37只产品脱离总行备案,违规收入却计入中收,成为财报“亮点”。
在对公端,传统信贷渠道收窄后,银行通过“同业票据+资管信托”等通道业务,将信贷资金伪装成同业投资,最终流向政策限制的城投平台与房地产领域。
这种“出表不入表”的操作,虽暂时美化指标,却埋下风险隐患。
农行案例凸显了银行内部治理与数字化风控之间的巨大落差。
微观激励与宏观审慎的悖论2024年上线的“资金穿透系统”本可逐笔追踪资金流向,但总行将审批权下放至分行后,系统预警仅需分行风险分管行长“手工确认”即可解除。
罚单显示,17笔共计68亿元的通道业务均在预警后又被放行。
这暴露出两个深层问题:一是总行职能部门将实质性风控责任转给基层;二是分支行在利润考核下形成的“沉默交易”文化。
更值得警惕的是,部分分行为抢占政策窗口期,在监管收紧前集中投放480亿元“类信贷”业务,这种短期套利行为不仅放大风险,更反映出银行对宏观政策周期的投机性应对。
农行的困境是整个银行业面临的缩影。
表面来看,其“EVA+风险调整后资本回报率”考核体系,鼓励支行长通过通道业务降低资本占用、提升中收,从而获得更高绩效系数。
不过,这导致了微观最“优”选择成为宏观最“劣”结果。
当前银行业普遍存在的“资产荒”,加剧了这种激励扭曲。
若不能从考核机制、资本计量、授权体系进行系统性改革,仅靠监管的“事后纠偏”,难以根治问题。
下一步,银行需从规模导向转向质量导向,建立与长期风险匹配的激励体系,同时强化科技赋能下的实质风控,才能真正穿越转型深水区。
这张2720万元的罚单,与其说是一次惩戒,不如说是一份沉甸甸的“体检报告”。
它警示所有市场参与者:当旧有发展模式与新的监管环境发生碰撞,任何规避监管的“创新”都只是延缓风险的权宜之计。
唯有回归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本源,构建与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内控体系,银行业才能在这场深刻变革中行稳致远。
敬告读者:本文基于公开资料信息或受访者提供的相关内容撰写,资管科技及文章作者不保证相关信息资料的完整性和准确性。无论何种情况下,本文内容均不构成投资建议。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抄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