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机器人赶鸟、Agentic批贷款......在乌镇互联网大会看AI的物理世界革命

AI潜入生产深处作者|沛林编辑|沐风触碰一个机器人手指,电脑屏幕上就会实时显示着力点和力道的变化;不远处,一个"数字员工

AI潜入生产深处

作者|沛林

编辑|沐风

触碰一个机器人手指,电脑屏幕上就会实时显示着力点和力道的变化;不远处,一个"数字员工"正在处理汽车金融业务,它能听懂客户语气中的犹豫,也能识别证件真伪;而在杭州萧山机场,智能驱鸟机器人正在草地上巡逻,用声波驱赶飞鸟的同时,还不忘消灭飞虫以断绝鸟类的食源。

这样一幕幕正发生在2025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上。

这些看似各不相关的场景,都指向同一个趋势:人工智能正在突破虚拟世界的边界,通过具身智能和大模型技术,在物理世界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从让机器产生触觉的柔性电子皮肤,到能推理决策的Agentic大模型,再到保障机场安全的智能系统,AI正在完成从"感知"到"行动"的关键跨越。

在这个转变中,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技术的进步,更是人机协作关系的重构。当机器开始理解物理世界的运行规律,并能自主执行复杂任务时,一场深刻的生产力变革正在各个领域悄然发生。

01

机器人是如何学会看与做的?

我们常常会好奇,眼前的机器人究竟是如何学会抓取东西,又能感知物理世界的?在清华大学柔性电子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展台,新质动能看到了部分答案——他们正与智元机器人等企业合作,从“皮肤”到“数据”,一步步教机器人感知与行动。

清华大学柔性电子技术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副研究员陈毅豪,向新质动能演示了一只装有“柔性电子皮肤”的机器人手指。当人们按压它的表面,屏幕上立刻显示出力的位置、大小甚至方向。“这就像给机器人装上了触觉神经,”他解释道,“这样它在抓取时就能感知力度。”

这项柔性传感技术正从“手指尖”向“全身”拓展。实验室也在研发大面积的柔性感知皮肤,未来可以像织物一样覆盖在机器人身体表面。“就像人穿的衣服,里面织入多种传感器,让机器人能更全面地理解周围环境。”

但光有敏感的“皮肤”还不够,机器人还需要学会如何使用这些触觉信息。为此,实验室与智元机器人共同建立了“具身智能数据采集训练工厂”。在这里,真实的机器人不断执行任务,采集抓握、操作中的触觉与视觉数据。“我们正在构建行业所需的训练数据集,”陈毅豪说,“只有足够丰富的数据,才能让机器人学会理解物理世界。”

从一枚能感知微力的柔性传感器,到持续采集数据的机器人训练,具身智能正是通过这些具体的技术——灵敏的皮肤、真实的数据和持续的学习——逐步掌握更复杂的任务,一步步走向我们所在的物理世界。

02

Agentic大模型 :重塑汽车金融行业

在乌镇互联网大会的展馆里,新质动能遇到了易鑫集团的团队。他们是一家在2017年于港交所上市的金融科技公司,核心业务就是围绕汽车展开的各类金融和科技服务。

易鑫首席科技官贾志峰在乌镇大会上正式发布易鑫Agentic大模型

这次大会上,易鑫正式发布了其自主研发的一款大模型产品——XinMM-AM1。据现场技术人员介绍,这是汽车金融行业里首个专注于Agentic(智能体)能力的大模型。简单来说,它的目标不是简单地和你问答,而是要像一个真正的“数字员工”一样,去理解、推理并执行汽车金融业务中那些复杂的任务。

那么,这个“数字员工”到底有什么本事?它是一款多模态大模型,能同时理解文字、语音和图片。比如,在电话里跟客户沟通时,它不仅能听懂客户说了什么,还能通过语气、语速来分析情绪,动态调整沟通策略;同时,它也能处理客户上传的各类证件照片,完成信息采集。

为了实现这些,易鑫在模型训练上花了不少心思,核心是让模型“学会思考”,而不仅仅是“记住答案”。他们采用了一种名为“基于过程监督的On-Policy知识蒸馏”的训练方法,这好比让模型沿着专家推理的路径一步步学习,从而在面对风控、营销等复杂场景时,能做出更接近人类专家的判断。

在实际业务中,这个模型正在改变一些传统的工作方式。一个典型的应用是风控环节。过去,风险识别多在客户提交完所有材料后才开始,而现在,XinMM-AM1能将风控动作大幅提前——从接到销售线索的那一刻起,它就开始核查渠道真实性;在与客户的第一次通话中,就能通过声纹、语义等多重信息实时预警潜在风险,把一道静态的“检查站”变成了贯穿业务全链路的“动态防火墙”。易鑫提供的数据显示,这套方法让他们的业务通过率提升了50%,资产质量提升了62%。

聊到最后,新质动能最大的一个感受是:大模型的出现,正在让汽车金融的核心环节从“高度依赖人工经验的流程审批”,向“全链路自动化与智能化决策”升级。它重塑的不仅是效率,更是整个行业的运作模式。

03

未来机场:AI管控,机器人驱鸟

AI技术的真正潜力,在于与实体产业深度融合。在机场这类高标准、高风险的传统运营场景中,AI的引入正将一些关键工作变得前所未有的精准,从而有效防范潜在的危险事故。

在探访智慧机场技术时,新质动能了解到浙江空港数字科技有限公司正致力于此。他们尝试用AI大模型和机器人技术对传统作业方式进行升级,目前有两款产品已在杭州萧山国际机场投入试用。

第一款产品是 “机场飞行区智能管控平台” 。这套智能系统如同一个“AI大脑”,旨在提升地面运行的安全与效率。它核心包含三个模块:

• 智能语音转换模块:它的开发源于一个血的教训。2024年1月2日,日本东京羽田机场一架客机与海上保安厅飞机相撞,造成5人死亡、1人重伤的惨剧,事故原因之一就是跑道侵入与指令误听。该模块利用语音大模型,将塔台与飞行员之间的语音指令实时转成文字供双方确认,从技术上杜绝因误听引发的风险。

• 智能路径规划模块:它好比一套飞机专用的“机场导航系统”。不仅能预测并规避机坪上的滑行冲突,为每架飞机生成最优路径,还能在飞机偏离路线时及时预警。

• 飞机全流程管理模块:它像一个“流程管家”,实时跟踪每架飞机的各项保障节点(如关舱、加油),一旦有环节滞后便会告警,助力航班准点起飞。

另一款产品是 “机场智能驱鸟机器人” 。这是一个应对鸟击风险的实体机器人。它采用履带底盘适应复杂地形,通过前置摄像头主动探测鸟群,并驱动声波炮进行驱离。其创新之处在于顶部的灭虫灯,通过消灭草地里的虫子来清除鸟类的食物源,从生态链环节实现更根本的驱鸟。

从智能系统到实体机器人,技术正悄然改变着机场的运营图景。AI的赋能,让机场这类传统高危场景的运营,向着更安全、精准和智能的方向不断演进。

04

结语

技术的终极考场,始终是真实世界。

从实验室的灵巧手指,到金融系统的风控决策,再到机场跑道的安全运维,这些创新共同揭示了一个趋势:人工智能正在完成从“感知智能”到“行动智能”的关键跨越。

当机器不仅能够理解指令,更能感知物理世界的微妙变化,并在复杂环境中自主执行任务时,我们迎来的将不仅是效率的提升,更是人类能力边界的历史性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