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山西吕梁玄中寺:石壁山深处的“净土祖庭”,一场穿越千年的禅意对话 本报记者 张予涵 发自山西吕梁交城县

“石壁何年寺?秋空忆旧游。泉声咽危石,云影护禅楼。”从吕梁交城县城西北驱车20分钟,石壁山如一道青灰色屏障横亘眼前,山腰

“石壁何年寺?秋空忆旧游。泉声咽危石,云影护禅楼。”从吕梁交城县城西北驱车20分钟,石壁山如一道青灰色屏障横亘眼前,山腰间红墙黛瓦的玄中寺若隐若现。这座藏在“北方小桂林”里的千年古刹,是汉传佛教净土宗的祖庭,与庐山东林寺、长安香积寺并称“净土三大祖庭”;它曾见证昙鸾、道绰、善导三位大师弘法的身影,更因日本净土宗信徒千年追寻,成为中日文化交流的“活纽带”。近日,随着“黄河文化与佛教祖庭”主题线路推广,这座“养在石壁”的禅林,正以更开放的姿态,向世人展开一幅“净土思想”与“山水禅意”交融的长卷。

从“昙鸾开山”到“祖庭重光”:一座寺的千年佛缘

玄中寺的故事,始于一位高僧的“寻心之旅”。

北魏孝文帝延兴二年(472年),雁门(今山西代县)高僧昙鸾为求“长生之道”登五台山,却因见“人命危脆,无常迅速”,转而研习净土经典。他在石壁山发现一处“岩壑幽奇、清泉映月”的所在,于此结庐修行,命名“玄中寺”——取“玄妙中道,安心念佛”之意。此后,昙鸾在此著《往生论注》,奠定净土宗理论基础;弟子道绰继承衣钵,以“口诵佛号、观想念佛”广传教法;再传弟子善导更将净土宗推向鼎盛,确立“称名念佛”为核心,使玄中寺成为天下净土信众的“精神原乡”。

“玄中寺的兴衰,与净土宗命运同频。”交城县文旅局局长李建峰介绍,寺院在唐宋达到顶峰,日本净土宗创始人源空(法然上人)、亲鸾上人皆曾渡海来此“寻根”,将净土思想带回东瀛;金元之际因战火损毁,明清两代多次复建;20世纪50年代,日本净土宗信徒首次组团访华,在玄中寺立“日中友好之碑”,续写千年法缘。如今的玄中寺,占地6000余平方米,依石壁山势而建,坐北朝南,中轴线上依次为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七佛殿、万佛阁,配殿、钟鼓楼、碑廊环绕,既保留唐代古刹的雄浑,又兼宋金的精巧。

“最珍贵的是寺内的‘三绝’:昙鸾大师墓塔、唐碑《特赐寺庄山林地土四至记》、宋塑阿弥陀佛像。”寺内监院释常瑞法师说,昙鸾塔为四方形密檐式砖塔,高21米,塔铭记载其生平;唐碑刻于贞观十六年(642年),是玄中寺现存最早碑刻,印证了昙鸾与玄中寺的历史;宋塑阿弥陀佛结跏趺坐,面容慈悲,衣纹流畅如石涛翻卷,被赞“东方美神”。深度游指南:四条路线,解锁“净土祖庭”的禅意密码

📍 基础信息

地址:吕梁市交城县洪相镇石壁山(距太原约1.5小时车程,距吕梁市区约1小时);

交通:

自驾:导航“玄中寺景区”,太原出发经青银高速至交城出口,沿指示牌行驶10分钟;景区免费停车;

公共交通:太原建南汽车站乘“太原-交城”班车(票价25元,1小时),转乘洪相镇公交至“玄中寺”站(票价5元,20分钟);

高铁:太原南站乘“太原-吕梁”动车(25分钟),转乘旅游专线(30元/人,50分钟直达)。

开放时间:8:00-17:30(17:00停止入寺,冬季提前1小时闭馆);

门票:全价票50元/人(含昙鸾塔院、碑廊);6周岁以下/1.2米以下儿童、70岁以上老人免票;学生、60-69岁老人半价;

最佳游览时间:

春(4-5月):山桃花、丁香花漫山,石壁山如披“粉霞”;

夏(6-8月):古柏遮阴,清泉潺潺,平均气温比市区低5℃;

秋(9-10月):红叶点缀青瓦,银杏金黄与红墙相映;

冬(12-2月):雪后古寺素裹,昙鸾塔覆雪如“玉簪插云”。

📸 必逛路线:从山门到塔院,读懂“净土宗的根”

1. 宗教文化线(3-4小时,适合信众/历史爱好者)

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七佛殿→万佛阁→昙鸾塔院:

山门题“玄中寺”匾额为赵朴初所书,两侧对联“石壁山河壮,禅林岁月深”道尽沧桑;天王殿内弥勒佛袒腹而坐,四大天王持法器护持;大雄宝殿供奉“横三世佛”(释迦牟尼、药师佛、阿弥陀佛),背后“海岛观音”悬塑群像层叠,最妙是阿弥陀佛手中的“九品莲花”——每瓣莲花上各雕一尊小佛,象征“九品往生”;七佛殿内七尊贴金佛像代表过去七佛,殿后墙壁嵌有“净土宗十三祖师像”碑刻;万佛阁高23米,内有千手观音铜像,阁外回廊挂满信众祈福的红绸;最后至昙鸾塔院,绕塔三匝,听法师讲解“绕塔功德”,感受“见塔如见师”的虔诚。

2. 山水禅意线(2小时,适合休闲游客)

寺后登山步道→“秋容塔”→“龙潭瀑布”→“一线天”:

从寺后拾级而上,石阶旁青苔斑驳,山雀啁啾。行至半山腰,“秋容塔”(金代石塔)藏于松柏间,塔身刻“阿弥陀佛”经文;再往上,忽闻水声轰鸣——“龙潭瀑布”从30米高崖倾泻而下,潭水清冽,可掬一捧净手;继续攀登至“一线天”,两壁青岩夹峙,仅容一人通过,抬头可见一线蓝天,恍若“别有洞天”。

3. 亲子研学线(3小时,适合带娃家庭)

碑廊拓印→净土文化展→模拟念佛堂:

碑廊陈列唐、宋、明、清历代碑刻20余通,孩子可在指导下拓印“唐贞观碑”(20元/人,作品可带走);净土文化展用图文、动画讲解“净土三经”“往生故事”,互动装置可“虚拟点灯”“放生小鱼”;模拟念佛堂内,法师教小朋友念“南无阿弥陀佛”,用木鱼、引磬伴奏,体验“禅修初趣”。

🎯 特色体验:让“净土禅”融入日常

“一日沙弥”禅修营(周末9:00-16:00,需预约):

穿灰色海青,随师父学习“晨钟暮鼓”仪轨——凌晨5:30随众早课,诵《阿弥陀经》;上午学习“过堂”(用斋礼仪),体验“止语、惜福”;下午抄经(《心经》或《往生论》),法师逐句讲解经义(材料包50元/人,含经本、笔墨)。

中日净土文化讲座(每月最后一个周六14:00,万佛阁):

邀请中日佛教研究者分享“玄中寺与日本净土宗”渊源,展示日本净土寺院文物照片,游客可提问互动(如“日本信徒为何千年寻根玄中寺?”)。

佛诞法会参与(农历四月初八):

寺内举行“浴佛节”法会,游客可随喜供花、供灯,参与“灌沐太子像”仪式,感受“众生皆可成佛”的平等精神(法会期间门票半价)。

游客说:在这里,找到“心的归处”

“我是从日本京都来的净土宗信徒。”62岁的佐藤惠子女士手持昙鸾塔前的供花,“我爷爷曾告诉我,玄中寺是我们的‘精神故乡’。今天站在这里,摸一摸昙鸾塔的砖,听法师讲善导大师的故事,终于圆了心愿。”

太原来的白领小林则被山水禅意打动:“本以为是座严肃的寺庙,没想到爬山时遇见小松鼠,瀑布边听到鸟叫,抄经时连呼吸都慢了。原来‘净土’不在远方,在当下的平静里。”记者手记:古寺,是心灵的“原乡”

离开时,夕阳把石壁山染成橘红色。昙鸾塔下,几位当地信众正绕塔而行,口中轻念“南无阿弥陀佛”。释常瑞法师说:“玄中寺的魅力,不在香火有多旺,而在它始终是‘心的依靠’——有人来这里求往生,有人来寻文化根,有人来暂别喧嚣。但不论为何而来,走到这里,心都会静下来。”

从昙鸾大师结庐修行,到中日信徒千年往返,玄中寺用1500余年证明:真正的“祖庭”,从不是冰冷的建筑,而是“净土思想”的活态传承。当你站在七佛殿前,看香雾袅袅升起;或在昙鸾塔院,听山风掠过松林,便会懂得——所谓“禅意”,不过是回到内心最本真的模样,与自己、与世界,温柔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