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古代度饥荒靠榆树 今春榆钱比肉香

明李时珍《本草纲目》称:“荒岁,农人取皮为粉,食之当粮,不损人(闹饥荒的年景里,老百姓把榆树皮剥下来磨成面,当粮食吃,既

明李时珍《本草纲目》称:“荒岁,农人取皮为粉,食之当粮,不损人(闹饥荒的年景里,老百姓把榆树皮剥下来磨成面,当粮食吃,既不伤身子还能顶饿。)。”北宋嘉祐年间,“丰沛(江苏徐州一带)人缺食多用之”。

3-4月份,余粮即将吃光,新麦尚未成熟,正是青黄不接的时候,闹饥荒的年代,此时的榆树是“救命树”。

榆树十分皮实,墙角旮旯、盐碱地都能活。老说常说“旱不死的榆树,涝不死的柳树”,以前家家院里都得种棵榆树,为啥?木头硬实,做个锄头把、擀面杖,使二十年都不带坏的!当然最稀罕人的还是榆钱儿。老辈人说这是“树上下粮食”,饥荒年景救过多少人的命!现在榆树少了,也不需要榆钱“救荒”了,变成了“叶菜”,价格还挺贵。

明朱橚《救荒本草》记载了榆树“救饥”之法,这边就直接白话文讲了:挑那些长得肥厚的嫩榆树叶子,用开水焯熟,再放清水里泡着,反复淘洗两遍,捞出来拌上香油和盐巴就能吃,用榆钱熬粥煮羹特别香,不过现在人图省事,很少这么吃了。要不就把焯过水的榆钱晒干存着,或者做成榆钱酱,怎么吃都行。剥榆树皮要先刮掉最外层,把又干又糙的老皮去掉,专门留中间那层软乎的黄皮,剁成碎末摊开晒透,放锅里小火焙得焦脆,磨成细粉,掺点谷糠草末子蒸成馍,这样做出来的吃食滑溜顺口,不噎嗓子。还有种说法是:把榆树皮和檀树皮磨成粉,冲水喝,喝了这个能顶饱,一天都不觉得饿。要是挖到榆树根,把根上的皮剥下来晒干,砸碎了磨成粉,掺点杂粮面擀成饼,上锅蒸熟就能吃。

其实,先秦时人们已发现了榆树的救荒功能。《神农本草经》称,榆树皮“久服轻身不饥”( 常年吃这个,身子骨越来越轻快,还特别扛饿),将其与“槐实”“枸杞”等同列为“上品”。

以上算是古代人吃法,现在一般只吃“榆钱”了。

榆钱馍馍:嫩榆钱洗净拌棒子面,攥成团子上锅蒸。出锅蘸蒜泥,配碗小米粥,那叫一个香;;

榆钱炒鸡蛋:热油锅打个笨鸡蛋,快熟时撒把榆钱,黄配绿非常诱人;

榆钱咸食:调碗面糊糊,搅进去榆钱,摊成薄饼。卷根大葱,比煎饼带劲;

晒干存着吃:吃不完的榆钱晒干了,冬天掺在杂面里蒸窝头,嚼着有股子清甜味;

不过农村路边尚可摘榆钱吃,城市路边榆树别乱摘,汽车尾气、尘土等的影响,第一次吃少尝点,可能有人会过敏,肠胃弱的别贪嘴,粗纤维多容易胀肚。

榆钱谐音余钱,古有言语“阳宅背后栽榆树,铜钱串串必主富”,也有“槐榆宜植门庭,极扉绿映,真如翠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