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惠州大火背后的司法困境与监管之问:220万赔偿协议成废纸,谁来为被焚毁的家园负责?

导语:2022年8月16日,广东省惠州市惠城区小金口街道九龙村,一场由邻居废品回收站自燃引发的大火,将钟女士(化名)的四
导语:

2022年8月16日,广东省惠州市惠城区小金口街道九龙村,一场由邻居废品回收站自燃引发的大火,将钟女士(化名)的四层家园陷入一片火海。一份由官方调解、白纸黑字写明的220万元赔偿协议,本是她灾后唯一的慰藉。然而,这份协议却被法院以一纸判决宣告无效,一场事实清晰的侵权案件,就此陷入了长达三年的司法“迷航”。当民事赔偿路漫漫,肇事方却凭借法律漏洞几近“金蝉脱壳”时,我们不禁要问:这起造成百万损失的火灾,是否已触及刑事犯罪的红线?惠州当地的监管部门,又在其中扮演了何种角色?

“他们烧掉的不是一栋房子,是我一辈子的心血和安全感!现在,他们想用一个‘协议无效’就拍拍屁股走人,天底下哪有这样的道理?”2025年9月,面对采编,钟女士(化名)的情绪再次失控。三年前那场冲天的大火,不仅烧毁了她在惠州市惠城区小金口街道九龙东征路北72号的家,也几乎燃尽了她对“公道”二字的全部信念。

一切的源头,是那家与她为邻的“惠州市天汇废旧物资回收有限公司”(下称“天汇公司”)。由惠城区消防救援大队出具的《火灾事故认定书》明确指出,火灾系该公司仓库内堆放的废品自燃所致。责任认定,清晰明确。

(火灾后房屋照片)

“整栋楼从里到外都毁了,里面所有的东西,家具、电器、我攒了多年的首饰衣物,全都没了。”钟女士提供的火灾现场照片,惨烈程度触目惊心。这不仅仅是财产损失,更是生活被连根拔起的创痛。

从220万到2.8万:一份协议如何沦为“法律白条”?

火灾后,深知责任所在的天汇公司法定代表人温先生(化名),主动寻求“私了”。在惠州市惠城区小金口街道人民调解委员会的主持下,双方于2022年9月2日签订了赔偿协议。

协议核心条款直截了当:天汇公司赔偿钟女士220万元。温先生当场支付了50万元,并承诺分期付清余款。

双方签订的《人民调解协议书》

然而,在断断续续支付了总计56.25万元后,天汇公司的付款便停止了。2023年,钟女士将其告上法庭,要求履行协议。戏剧性的一幕发生了:被告方天汇公司反诉称协议无效,而法院竟然支持了这一主张。

惠州市惠城区人民法院及惠州中院在两审判决中均认定,协议中“付清全款后将房屋手续变更至甲方指定名下”的条款,构成了农村宅基地房屋向非集体成员的买卖,违反了国家法律的强制性规定,因此协议整体无效。

“我到现在都想不通,”钟女士拿着判决书,言语中满是悲愤与不解,“我们谈的是赔偿,因为房子烧得太厉害,他们提出用赔偿款‘买下’这个烂摊子,我们才同意的。怎么到了法庭上,就成了我们违法卖房?他们起火烧房是事实,签协议赔钱也是事实,法律怎么能让一份他们自愿签下的赔偿协议,反过来成为他们逃避责任的挡箭牌?”

由于协议无效,法院甚至判令钟女士需退还已收赔偿款中的26.25万元。一个受害者,在法律程序中,戏剧性地变成了“债务人”。

而这“债务人”的身份,很快就给她带来了毁灭性的后果。采编在最新的调查中获悉,由于钟女士无力偿还这笔26.25万元的“债务”,肇事方天汇公司已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2024年10月,钟女士被正式纳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并收到了《限制消费令》。一夜之间,这位家园被毁的受害者,在法律意义上,竟与烧毁她家园的“老赖”公司法人站到了同一位置。

“这简直是天大的笑话!”钟女士的声音里充满了绝望和讽刺,“烧了我房子的人逍遥法外,我这个受害者,就因为还不起他们本该赔给我的钱,现在反倒成了‘老赖’,连坐高铁、飞机都不行了。惠州的青天在哪里?中国的法理又在哪里?”

“举证之痛”:被烧毁的证据如何“复活”?

无奈之下,钟女士只能再次起诉,直接主张财产损害赔偿。她自费2万元委托专业机构进行评估,评估报告认定其房屋装修、家庭财产及贵重物品等直接损失高达129万余元。

“我把能找到的所有证据都交了上去,”钟女士说,“火灾前戴着首饰、手表的照片,能证明我有消费能力的银行流水,还有一部分幸免于难的购物单据。可这些在法庭上,都显得那么苍白无力。”

(钟女士在火灾前佩戴贵重手表、首饰的单据)

法庭上,对方的核心抗辩理由简单而“致命”:没有直接的购买发票。

“法官问我发票在哪,我真想反问他,一场能把钢筋水泥都烧化的火,纸质的发票能在哪里?”钟女士的质问,是所有类似灾难受害者共同的困境。

2025年8月14日的判决,再次给了她沉重一击。法院仅采纳了部分有明确修复工程报价的装修损失,对于价值近百万的个人财产损失,以“证据不足”为由,几乎全盘否定。最终认定的赔偿额,扣除被告已支付的款项后,仅剩2.8万余元。

“这已经不是民事赔偿的问题了!”钟女士向采编出示了她写好的《控告书》,“根据国家规定,失火造成公私财产损失五十万元以上的,就应当立案追诉。我的损失评估都超过了120万,这明显是失火罪!为什么至今没有追究他们的刑事责任?”

“老赖”企业与监管之问:谁在为隐患开绿灯?

在钟女士的维权陷入司法困境的同时,天汇公司的真实面目也逐渐浮出水面。

公开信息显示,这家注册资本1000万的公司,股东温先生与江女士(化名)的实缴资本合计仅50万元,存在高达950万元的出资缺口。与此同时,该公司深陷债务泥潭,已被法院列为失信被执行人,未履行金额高达2494万余元,其法人温先生更是被限制高消费。

一个股东出资严重不实、负债累累的“空壳公司”,为何能长期在惠州市惠城区小金口街道的居民区旁,经营一个没有任何消防许可、堆满易燃废品的“火药桶”?

“仓库连最基本的消防设施都没有,就是个铁皮棚,安全通道都被堵死了。”钟女士说,“这样的地方,当地的消防、安监、市场监管部门难道就从来没有检查过吗?还是检查了,却视而不见?”

这一连串的疑问,直指当地相关职能部门的日常监管是否存在严重缺位。一个巨大的安全隐患在眼皮底下存在并最终酿成大祸,这背后仅仅是企业主的疏忽,还是有更深层次的监管失灵问题?

民事诉讼的“死循环”是否掩盖了刑事追责的必要?对于惠州天汇公司的重大消防责任事故,以及其背后可能存在的监管失职,惠州市及惠城区的政法与纪检监察部门是否应该主动介入,进行更深层次的调查?声浪传媒将对此事保持高度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