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在家长群里看了场 “大战”:有人说 “现在教育就是筛选机,考不上好初中就没好高中,没好高中就完了”。
另一个妈妈反驳 “我娃数学不好但会帮同学,这不是老师教的‘育人’吗?”
吵到最后也没结果,但我想起自己小学时的事儿。
三年级那次考试,我数学只考了 65 分,躲在座位上哭,班主任王老师没说 “你怎么这么笨”。
反而蹲下来看我卷子:“你这道应用题思路特别巧,就是算错了个数字,下次再仔细点就行。”
后来她还让我当 “黑板报小助手”,说我画的小花比别人都好看。
那时候我没懂啥是 “教育”,只知道:原来我不是 “被筛选掉的差学生”,我还有能被喜欢的地方。
网络图片
教育里的 “筛选”,其实是没办法的办法咱得承认,筛选确实存在。
比如高考,每年那么多学生,总得有个办法选谁去读大学、去哪个专业。
比如学校分快慢班,也是想让不同进度的孩子能跟上节奏。
我表哥是中学老师,他跟我说过个事儿。
有年他带重点班,班里有个男生每次考试都第一,但有次运动会,他看见男生因为没拿到跑步冠军,坐在操场边骂自己 “没用”。
表哥后来找他聊天,男生说 “我妈说要是考不上清华,我这辈子就完了”。
筛选本身不是错,错的是咱们总把 “筛选结果” 当成 “人的全部”。
考高分就是好孩子,考不好就是没前途,这才把教育搞拧巴了。
就像工厂筛豆子,大的去做豆浆,小的能做豆包,本来各有用处。
但要是非说 “小豆子就是次品”,那不是豆子的问题,是筛豆子的人太较真了。
网络图片
那些 “育人” 的瞬间,才是教育最该有的样子我闺蜜是小学班主任,她班里有个小女孩特别内向,上课从不举手,也不跟同学玩。
有次手工课,小女孩做了个歪歪扭扭的小房子,闺蜜拿着房子在全班面前说。
“你们看,这个小房子的窗户画得像星星,比老师画的还可爱!”
从那以后,小女孩慢慢开始举手,后来还主动帮同学做手工。
闺蜜说:“我教她的不是怎么考 100 分,是让她知道‘你很好,你的存在有意义’。”
这就是育人!
不是教你多厉害的知识点,是帮你找到自己的闪光点,教你怎么跟人相处,怎么面对挫折。
我还见过个有意思的事儿。
小区里有个退休老教师,每天下午都在楼下教小朋友下象棋。
有次两个小孩因为输赢吵起来,老教师没说 “别吵了”,而是说 “下棋要懂让子,做人要懂让步,赢了不骄傲,输了不生气,这才是下棋的本事”。
网络图片
育人从来不是大道理,就是这些小事儿。让你知道犯错不可怕,让你学会尊重别人,让你明白 “你不止有成绩这一个标签”。
先把人育好,筛选才不算白筛
有人说 “光育人不筛选,孩子以后没饭吃”。
但你想啊!
如果一个孩子懂得体谅别人,遇到问题会想办法,就算成绩不是顶尖,难道会过得差吗?
我邻居家的儿子,高中时成绩中等,没考上重点大学,但他特别喜欢做饭,还总帮小区里的老人送菜。
后来他开了家小餐馆,因为待人真诚,生意特别好,现在还雇了两个残疾人帮忙。
他说:“我妈以前总说我成绩差,但我初中老师跟我说‘你心善,以后不管做啥都不会差’,这句话我记到现在。”
教育不是 “筛选” 和 “育人” 二选一,而是 “先把人育好,再用筛选给 TA 找条合适的路”。
就像种树,先把根养壮了(育人),再根据土壤情况选种在院子里还是山坡上(筛选),这样树才能长得好。
教育最本质不是把人分成三六九等,而是让每个孩子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带着底气往前走。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