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八万块的海景房:一场拍了二十年的浪花

在这里,我们用独特视角解读世界从不同角度挖掘精彩故事每一面都真实而生动,带你领略一个不一样的世界河南刘女士的老公刷手机时

在这里,我们用独特视角解读世界

从不同角度挖掘精彩故事

每一面都真实而生动,带你领略一个不一样的世界

河南刘女士的老公刷手机时手一抖,八万块钱就飘到了五百公里外的乳山沙滩上,换回一本红彤彤的房产证。

这事搁十年前,能被人笑掉大牙——八万块?连个海景房的厕所都买不到。可如今中介拍着胸脯说:"这价钱很正常,顶楼就这个价。"点开拍卖平台,起拍价1111元的乳山海景房,经过七十多轮加价,愣是涨到了七万九,算上税费正好八万出头。房子在四楼,没电梯,没暖气,窗外是灰蒙蒙的渤海湾。刘女士可能还不知道,自己掏的这笔钱,揭开的是一部横亘二十年的楼市沉浮史。

沙滩上建起来的海市蜃楼

时间倒回千禧年初,乳山银滩还只是一片荒凉的石滩。当地流传着一句老话:"夏天人挤人,冬天鬼都不上门。"可开发商们眼睛一亮——这十里银沙,不就是个聚宝盘吗?

推土机开进来了,塔吊立起来了,"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标语贴满全国的火车站。售楼小姐的嘴比海风还温柔:"北京三环一个卫生间,这儿能买一整套房!"大巴车一趟趟从山西、河北、东三省开来,车上坐满被"海景梦"蛊惑的中老年人。他们攥着攒了一辈子的血汗钱,在沙盘前听"未来规划"——轻轨直通青岛,三甲医院落户,冬季集中供暖全覆盖。合同一签,梦就圆了。

那是一个疯狂的年代。短短十几年,二十公里海岸线被切成九十多个小区,两千多栋海景房像野草一样疯长。没人去想,这个"东方夏威夷"冬天有没有暖气?方圆十里有没有像样的医院?除了看海,还能靠什么活人?

潮水退去,谁在裸泳?

梦醒得猝不及防。第一批业主兴冲冲夏天住进来,又冻得瑟瑟发抖地在冬天离开时,才发现:整个银滩常住人口不到旺季的十分之一。夏天这里还像个度假村,一过十月,北风一刮,九成住户锁门南下,小区黑漆漆一片,只有风声和海浪声。这种"半年闲"模式,让超市餐馆在9月后集体关门,快递只能到五公里外的镇上自提。路灯是黑的比亮的多的,最近像样的医院在十公里外。

更残酷的是,当初吹上天的"升值神话"像被针扎破的气球,迅速瘪了下去。想卖?卖给谁?2023年,银滩二手房均价跌到3117元/㎡,部分偏远社区跌破2000元。一套2013年14万购入的房产,如今6万急售仍无人问津。在银滩,73岁的哈尔滨退休教师王大爷展示他的"候鸟日记":"每年5月飞来,10月飞走,房子空着也要交物业费。70㎡的房子,冬季电费每月超800元,物业费105元,维修基金缺口达三成。"

算盘打得精的"聪明人"

这出戏里,没有傻子,只有算盘打得啪啪响的"聪明人"。

第一波是开发商。他们拿地成本极低,盖楼飞快,靠着虚假宣传把期房卖到七八千甚至上万。钱一到手,公司注销,换个马甲继续下一个项目。等业主醒悟,连追责都找不到主。

第二波是投资客和炒房团。他们以为攥着房子就是攥着财富,可他们算错了——二手房市场不是靠梦想撑起来的。当所有人都想卖时,价格就崩了。那些当年花五十万买房的人,现在连十万都卖不出去。

第三波,就是如今这批网络拍卖平台。他们玩起了新花样——一元起拍、千元起拍,把"托价"游戏包装成"捡漏"机会。平台心里门儿清:标价越低,围观的人越多,最后用几个账号轮流加价,把气氛炒热,让真正的买家在冲动中出手。成交后,再加收最高6%的佣金,里外里赚得盆满钵满。四川李先生就吃过亏,他眼睁睁看着一套房从一百元飙到八万八,却只用了11分钟。这钱来得比开发商还轻松。

八万块背后的残酷账本

刘女士那套房在四楼,按中介的说法"正常水平"。顶楼更便宜,几百块一平米;三楼以下还能卖点价,两千到三千。这价格体系本身透着荒诞——楼层越高越不值钱,因为爬楼累,因为冬天风大,因为漏水概率高。

她买的房子没有暖气。在乳山,冬天海风能吹透三层棉被,有业主实在冻得受不了,自己装了壁挂炉,可天然气管道又不通,只能烧电取暖,一个月光电费就两千多,比房租还贵。所谓的"海景",大概率是楼缝间的一抹灰蓝。

但怪不了刘女士。她只是个普通人,八万块买不来河南县城的一个卫生间,却能买来一套看得见海的房本。这诱惑太大了。平台正是抓住这种心理,把"低价"变成钩子,钓的就是像她这样信息闭塞、心存幻想的普通人。年均养房成本超3000元,是房价的3.5%,这笔账平台不会帮她算。

那些被房子困住的人

在银滩,像刘女士这样的故事每天都在上演。

一对东北老夫妻,2015年花三十万买了套海景房,打算养老。住进去才发现水质发黄,物业形同虚设。想卖房,挂出去三年,看房的不超十个,报价从二十万降到十万,最后降到五万,还是没人要。老两口干脆不卖了,每年夏天去住两个月,就当高价租了个农家乐。

还有个北京白领,疫情期间远程办公,脑子一热在银滩买了套房,想着"面朝大海,线上搬砖"。结果网络信号差到视频会议都卡顿,楼下餐馆冬天全关门,外卖都叫不着。熬了三个月,打包回京,房子空着,物业费还得接着交。

这些人都被同一个逻辑套住了:房子不值钱,但梦想值钱。平台卖的不是房,是梦想的残值。乳山住建局的数据显示,60%二手房存在抵押纠纷,部分"海景房"实为违规建设的海景公寓,产权暗雷密布。

潮水退去后的银滩走向

乳山的海景房会一直跌下去吗?大概率是的。因为根本问题没解决——供需失衡。官方数据显示,银滩的常住人口不到旺季的十分之一。房子越建越多,人却越来越少。年轻人不会来,因为找不到工作;老年人不愿来,因为医疗跟不上。剩下的只有源源不断被"低价"吸引来的"接盘侠",买完发现上当,又加入卖房大军。这个循环,看不到头。

但换个角度,这也是市场在自我矫正。当价格跌到足够低,总会有人来接盘——真正的数字游民,不在乎配套,有网就能活;囊中羞涩的年轻人,八万块买个落脚地,比在北京租房划算;想逃离都市压力的普通人,夏天来住几个月,冬天锁门走人。

地方政府也在想办法。2010年银滩从旅游度假区调整为新城区,铺设117公里污水管网,探索多模式供暖,设立第二人民医院,引进省级学校。金鼎集团等企业转向"宜居"导向,配建泳池、采摘林、业主会所,物业推行"5321"服务标准,满意度达97%。但这些努力像往漏水的桶里倒水——只要"候鸟式"的生态不变,配套就难以维系。

尾声

刘女士的房子过完户了,她打算明年夏天带孩子去看海。她可能不知道,那套房子的前主人是个黑龙江生意人,2012年花二十八万买的,装修花了十万,总共住了不到二十天。去年他咬咬牙挂出去,标价八万,挂了半年没人问。最后他找到拍卖平台,设1111元起拍价,抹着眼泪点了"确认发布"。

八万块钱,像一根接力棒,传了三手,传了十三年,传得梦想越来越薄,现实越来越沉。乳山的浪花还在拍打着沙滩,那些建在沙滩上的房子,有的已爬满青苔。每一扇黑乎乎的窗户后面,都藏着一个关于大海的梦,和一个关于钱的教训。

或许,这就是乳山银滩给中国楼市上的最后一课:房子终究是用来住的,不是炒的。所有不切实际的幻想,最终都会被现实的海浪拍得粉碎。大海还在,潮起潮落,亘古不变。变的是我们,以及脚下的这片土地,如何才能走出泡沫,迎来真正的重生。

能看完文章,说明我们思想有交流

评论或关注一下再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