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骂孙皓是“亡国昏君”,把东吴败亡的锅全扣他头上?
可朕咽气那刻越想越心惊:朕刚传位时,东吴家底明明厚实——有陆抗守荆州固若金汤,有丁奉撑朝堂镇得住场子,怎么短短二十多年就垮了?
更让朕在九泉之下扎心的是,考古队在建业皇宫遗址里,挖出了朕晚年的一道密诏草稿——那字里行间的私心,比“孙皓暴政”更戳心窝子。

现在企业选CEO都讲“平稳过渡”,朕当年却犯了个致命糊涂——搞“双太子”制衡。
朕一开始立孙登为太子,这孩子仁厚还懂兵法,跟着陆逊学了好几年,本是稳当的接班人。
可孙登早逝,朕慌了神,一边立孙和为太子,一边又给鲁王孙霸同等礼遇,让他俩各拉人马抢权力。
这就像公司同时设两个“代理CEO”,还让他们各自建团队,不内斗才怪!
贴身侍卫阿福的手札里记着:“太子与鲁王争府第,陛下视而不见,朝臣分两派,连厨房买米都要选阵营。”
最让朕悔断肠的是逼死陆逊。他是东吴的“定海神针”,苦劝朕“别让皇子内斗”,朕却疑心他帮太子站台,连下十二道诏书斥责,活活把这位社稷之臣逼得愤懑而亡。
陆逊死那天,建业下着瓢泼大雨,他儿子陆抗来谢恩时,眼神里全是寒意——朕那时还没懂,朕断的不只是陆逊的命,是东吴的人才根基。

朕年轻时靠周瑜、鲁肃、吕蒙打天下,最懂“人才是顶梁柱”。
可到了晚年,朕变得疑神疑鬼,老臣怕功高震主,新人又不敢放权。
陆抗镇守荆州时,想提拔几个年轻将领练手,朕怕他们拉帮结派,愣是压了半年才批。
这就像现在公司老板,怕新人抢老员工饭碗,宁愿让老员工熬到猝死,也不招新人培养。
有次朕跟丁奉吃饭,他撩起袖子——胳膊上全是老伤,还笑说“臣还能再打十年”。
朕当时鼻子一酸:丁奉都快七十了啊,还得亲自带兵去救寿春,朝堂里竟没个能替他的年轻人!
后来才懂,诸葛恪北伐惨败不是无能,是朕从没给过他练手机会——他之前只管过东宫琐事,突然掌十万大军,不慌才怪。

有人说朕“私心重”才让儿子争储,可朕有苦说不出啊!
朕年轻时靠“江东士族”上位,周瑜是庐江周氏,陆逊是吴郡陆氏,家族势力大到能左右朝堂。
朕怕选个“软太子”,将来被士族架空,就想让儿子们争一争,选出个能镇住场子的。
《三国志》写朕“晚年多猜忌,信近臣而远旧将”,其实朕是怕啊!
就像现在家族企业老板,怕职业经理人夺权,宁愿让不成器的儿子接班,也不敢放权。
朕临终前写密诏,想改立孙休为太子,可朝堂早被朕搅得四分五裂——支持孙和的大臣被朕杀了,支持孙霸的又被孙峻清算,没人能稳住局面。
最后只能传位给十岁的孙亮,这孩子跟傀儡没两样,东吴的亡国根,是朕亲手埋的。

后人总说东吴亡于“孙皓暴政”,可朕看得明白——接班人没选对,再厚的家底也会败光。
朕年轻时能在赤壁赢曹操,靠的是“信人、放权”;晚年却因怕丢权,耗光了东吴的人才和人心。
能打江山的是狠人,能选对人守江山的,才是明白人。
各位看官,你们说要是朕当年不搞“二宫之争”,不逼死陆逊,东吴能熬到西晋灭亡吗?欢迎在评论区聊两句!关注朕,听朕讲历史上那些没说透的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