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少儿编程是“启蒙”还是“智商税”?320家企业背后的教育迷思

“多数儿童编程课是‘伪编程’,利用升学焦虑收割家长,不如先让孩子把语文数学学好。”——近日,围棋世界冠军柯洁在直播中的一

“多数儿童编程课是‘伪编程’,利用升学焦虑收割家长,不如先让孩子把语文数学学好。”——近日,围棋世界冠军柯洁在直播中的一番言论,将少儿编程这一热门赛道再度推上风口浪尖。

“未来文盲是不懂编程的孩子”“不会写代码就丧失网络生存能力”……在各类营销话术的裹挟下,少儿编程班一度成为继奥数、英语之后,家长教育军备竞赛的“新焦点”。然而,当热潮退去,行业乱象、认知错位、揠苗助长等问题逐渐浮现,一场关于“该不该学、怎么学”的全民大讨论正在展开。

柯洁怒批“伪编程”:低龄化学习是“拔苗助长”?

柯洁的观点直指行业核心痛点:

“伪编程”泛滥:许多课程仅停留在“拖拽积木”层面,缺乏真正的逻辑训练,孩子只是在“玩游戏”;

升学焦虑营销:机构夸大编程对升学、竞赛的“加分”作用,诱导家长盲目报课;

低龄化陷阱:过早接触抽象编程概念,可能适得其反,影响孩子对基础学科(如数学、语文)的兴趣。

他强调:“若我有孩子,绝不会让他幼时触碰AI或编程,应先打好基础学科根基。”

反对者发声:优质课程能培养“未来思维”

并非所有人都认同“全盘否定”。反对者认为:

逻辑与创造力:优质的编程课能培养孩子的计算思维、问题拆解能力与创造力;

因材施教:不能“一刀切”否定,已有不少孩子通过合适的课程高效学习,甚至在机器人竞赛中崭露头角;

时代需求:在AI时代,理解技术逻辑是基本素养,编程是通往数字世界的“新语言”。

关键在于:课程是否契合儿童认知发展规律,师资是否专业,目标是否以兴趣为导向。

行业乱象:三无机构、天价课程、退费难

现实是,少儿编程行业“劣币驱逐良币”现象严重:

师资错配:部分教师无编程背景,仅经短期培训即上岗;

价格虚高:动辄上万元的课程包,性价比极低;

年龄错配:4岁幼儿被塞进“AI启蒙班”,违背儿童发展规律;

退费难:家长维权成本高,不少“三无机构”卷款跑路。

一位程序员家长直言:“上这种课,不如让孩子多读点书,把表达和逻辑理清楚,比任何‘儿童编程’都管用。”

家长如何避坑?理性选择四原则

面对纷繁复杂的市场,家长应保持清醒:

兴趣驱动:孩子是否真正喜欢?强迫学习只会适得其反;

重思维,轻代码:优先选择注重逻辑训练、问题解决的课程,而非单纯教语法;

控制屏幕时间:避免过度依赖电子设备,可通过桌游、拼图等低成本活动进行思维启蒙;

回归孩子需求:不要被“升学焦虑”绑架,教育的终点是“人”,而非“技能工具人”。

产业图景:超320家少儿编程企业,粤湘黔领跑

尽管争议不断,但市场热度不减。天眼查专业版数据显示,截至目前,我国现存续的少儿编程相关企业超320家,涵盖编程教育平台、机器人培训、AI启蒙等多个细分领域。

从区域分布看,广东省、湖南省、贵州省企业数量位居前列,三省总和超110家,占全国总数的34.2%,形成区域化产业集群。

结语:编程无罪,焦虑有价

少儿编程本身无错,它承载着人们对未来的美好想象。但当教育沦为“焦虑生意”,当孩子成为“技能流水线”上的产品,我们便需要警惕。

真正的启蒙,不是让孩子早早写出一行代码,而是保护好奇心、培养思考力、激发探索欲。

在AI时代,比“会编程”更重要的,是拥有不被机器取代的“人”的特质——批判性思维、情感共鸣、创造想象。

家长不妨放慢脚步:先让孩子成为“人”,再考虑让他成为“程序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