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差考生需优先回归教材,聚焦三大核心:
定义与定理:重推导而非死记
针对高数(同济版)、线代(同济版)、概率(浙大概率论)中的核心定义(如极限定义、矩阵秩的定义),需手动推导定理证明过程(如拉格朗日中值定理推导),明确定理适用条件(如导数存在与连续的关系),避免仅记结论导致后期真题应用脱节。

课后题:筛选典型,控制题量
优先完成课本例题及课后题中带 “*” 或教师用书标注的典型题(如高数同济 7 版上册 P50 例 7、线代同济 6 版 P43 例 10),每章节题量控制在 20-30 题,重点关注 “计算类”(如不定积分计算)与 “概念辨析类”(如向量组线性相关性判断)题目,暂不涉及难题偏题。
错题整理:标注 “知识点漏洞”
错题本需记录 “题目 + 错误步骤 + 关联课本页码”,例如计算二重积分出错时,标注对应课本 “二重积分计算方法” 章节,避免仅抄题不溯源,为后续衔接埋下基础。
二、过渡阶段:搭建桥梁,避免 “断层跳转”
课本知识点掌握后,需通过两类资料实现衔接:
基础习题集:按章节 “对应强化”
选用《考研数学基础过关 660 题》等基础类习题集,按课本章节顺序刷题(如学完高数 “导数应用” 后,对应完成 660 题中 “函数单调性与极值” 模块),每道题需关联课本知识点,例如遇到 “微分方程求解” 题,先回忆课本中 “一阶线性微分方程通解公式” 推导逻辑,再动手计算。
专题笔记:整合 “零散知识点”
针对课本中分散的知识点(如高数中 “极限计算方法” 涉及等价无穷小、洛必达法则、泰勒公式),整理专题笔记,明确不同方法的适用场景(如等价无穷小适用于 “0/0 型极限”,泰勒公式适用于 “复杂函数极限”),避免真题中因知识点混乱导致解题无思路。
三、真题阶段:分层使用,拒绝 “盲目刷题”基础与过渡阶段完成后,分两步用真题:
第一阶段:按章节 “拆分真题”
选用近 15 年真题(2009-2023 年),按课本章节分类刷题(如线代 “线性方程组” 章节,对应做真题中该模块题目),重点关注 “基础题型”(如真题中 “矩阵行列式计算”“古典概型概率求解”),每道题需标注 “考察课本知识点”,例如 2022 年数二第 5 题,标注对应高数 “导数几何意义” 章节,强化课本与真题的关联。

第二阶段:按套卷 “模拟实战”
完成章节拆分后,按考试时间(3 小时)做完整真题套卷(优先近 10 年),重点关注 “正确率” 与 “知识点覆盖”:若某类题目(如概率 “二维随机变量分布”)正确率低于 60%,回溯课本对应章节重新梳理,避免仅核对答案不补基础。循序渐进,稳扎稳打是核心
基础差考生无需追求 “快节奏刷题”,需遵循 “课本打基础→过渡强关联→真题查漏洞” 的逻辑,每阶段均以 “课本知识点” 为核心锚点,避免跳过基础直接刷真题。通过以上衔接方法,可逐步实现从 “课本懂” 到 “真题会” 的转变,为后期强化提分筑牢根基。(本文来源于西安寄宿考研自习室原创和网络整理,如有侵权请联系南极光寄宿考研考公封闭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