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洋芋是神,爱死贵州人。”这句话看似玩笑,却印证了贵州人离不开洋芋的事实。
洋芋神这一称呼,的确是有故事来源的。在拥有“中国薯城”之称的威宁自治县,流传着一种原始粗狂的彝族古戏——撮泰吉,被中外戏剧专家赞为“戏剧活化石”。后续文献记载流传撮泰吉的舞蹈表演中,关于祭祀和扫寨活动部分,设有山神、天神、地神、包谷神、洋芋神等自然物神。
贵州也因频频出圈的各色洋芋小吃,被网友赠上了“洋芋国”的美称,无论是“洋芋神”还是“洋芋国”,贵州人都乐在其中,觉得十分可爱。

贵州人对这两个称呼的反应从侧面体现了,洋芋从传入贵州之初,就捕获了贵州人民的心。
不论是相传吴三桂调兵镇压水西彝族时,当地居民为躲避战火,取瓦片烙烤洋芋充饥;还是旧时人们放牧耕作时,就地取柴,炭烧洋芋饱腹,节省时间。都佐证了洋芋老早就在贵州人民的餐食中占据了重要地位。
洋芋在贵州能捕获广大中国胃的直接原因,还是贵州多种多样的洋芋美食做法。
洋芋粑更多人熟知的洋芋粑是将煮熟的洋芋压成泥,加入糯米粉、葱花等,煎至金黄,搭配辣椒面、甜酱。这种做法的洋芋粑老少皆宜,易食用。

另一种是洋芋切成小块或擦丝,加入适量面粉,模具定型、炸至金黄,同样搭配辣椒面、甜酱。颗粒感更强的做法,更大程度保留了洋芋的口感。

洋芋切块状或条状,炸至外壳酥脆,内芯面面的,撒上辣椒面、折耳根和酸萝卜,是贵州街头很常见的小吃。在炸洋芋的基础上还衍生出怪噜洋芋、狼牙土豆的不同做法。

蒸熟的洋芋压成泥,和火腿丁、折耳根、酸萝卜等配料,一同炒香调味,然后包裹在煎好的蛋皮中,对折成型,撒上脆哨等配料。口感丰富,风味独特,是贵州的热门小吃。

也叫烧洋芋,直接用炭火或柴火烤熟,从中间切开,撒上辣椒面。吃法最朴实无华,但也最让人感受洋芋本味。

洋芋切成薄片,淘洗去除多余淀粉,煮至半透明状捞出沥干,油炸至酥脆后捞出,加入辣椒面、花椒面等调味料拌匀即可。现还进化出海苔等各种口味的贵州版“薯片”。

在烙锅中烙制出的洋芋片,外脆里软,搭配辣椒面和折耳根蘸水,是贵州夜宵“最靓的仔”。

贵州的洋芋吃法除了以上常见的小吃,还有洋芋丝饼、卤洋芋、铜锅洋芋饭、焖洋芋等等的特色美食。贵州的其他小吃或菜系的“含洋芋量”也极高,甚至丝娃娃、糯米饭、火锅里都少不了洋芋的身影 。
洋芋王国的“主角”靠它的魅力征服了各地网友的胃,更征服了他们的心。每一颗贵州的洋芋都完成了它的使命,“没有完整的走出贵州”。
请在评论区告诉我们:
你还知道哪些“洋芋吃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