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际顶级学术期刊《自然》(Nature)发表了一项来自香港理工大学的研究成果:一种能够对磁场方向与大小做出精准反应的“向量刺激响应磁流变纤维材料”,实现了布料在磁场下的定向弯曲、硬化、剪切与线性运动。该技术有望应用于智能服装、软体机器人、可穿戴触觉设备等领域,标志着智能纺织品从“感知”迈向“响应”。
该研究由陶肖明教授与蒲俊宏博士领衔完成,于11月5日在线发布。
什么是“向量刺激响应”?
我们生活中常见的智能材料,大多能对温度、湿度、电压等“标量”做出反应,比如热胀冷缩、湿了变形。而“向量”是指带有方向的物理量,例如磁场的方向。这项研究的突破之处在于,纤维材料不仅能感知磁场的强弱,还能识别其方向,并做出对应的弯曲、拉伸或硬化动作。

具有矢量刺激响应功能的 MR 纤维材料示意图
从纤维到织物:
一场多层次的“磁感”设计
研究团队首先面临两大难题:一是如何制造出既柔软又富含磁性颗粒的纤维;二是如何让这些纤维在织成布料后,依然保持高效的反应能力。
他们选用了低密度聚乙烯(LDPE)作为“骨架”,掺入高达70%重量的羰基铁粉(CIP)作为磁性来源。通过类似“拉面”的熔融纺丝工艺,配合高速拉伸,最终制造出直径仅57微米,却兼具柔韧性与强磁响应的复合纤维。
这些纤维再经过加捻、热定型,成为一根根“磁感纱线”。实验显示,一根10毫米长的纱线,在磁场作用下可以举起相当于自身重量185倍的重物,弯曲角度可控,硬化程度可调高达30倍。
布料也“有感觉”:
能通风、能抓取、能模拟触感
研究人员进一步将这些纱线织成两种智能布料:平纹织物与割绒织物。
平纹织物像一张灵活的网,能在磁场中弯曲,产生线性运动,可用于制作主动通风面料。研究人员将其做成一个“通风模块”,在磁场驱动下周期性开合,调节湿气透过率,未来可应用于智能服装,实现动态调温调湿。

平纹织物
割绒织物则像一块柔软的地毯,表面立着无数微小磁纤。在倾斜磁场中,它们能整体剪切移动;在垂直磁场中,则能整体变硬。研究人员用它制作了一款自适应抓取器,能轻柔地抓起豆腐、活虫、薯片等易碎物品,而不会造成损伤。

割绒织物
更令人惊叹的是,团队还开发了一款无线触觉指套。戴上后,通过远程控制磁场,指套能模拟出不同布料的“柔软感”与“光滑感”,仿佛指尖真实触摸到不同材质的织物。这对于远程购物、虚拟试衣,甚至远程手术培训都具有潜在价值。

无线触觉指套
智能纺织品的“向量时代”
这项研究不仅实现了从“标量”到“向量”的智能材料跨越,更展示了如何将传统纺织工艺与先进材料科学结合,打造出真正实用、可量产的新型智能纺织品。
“我们的工作为智能纤维材料的设计提供了一套完整的工程指南,”论文通讯作者蒲俊宏表示,“从纤维到纱线,再到织物,每一个层级都可以被精确调控,从而实现以往难以企及的动态功能。”
或许不久的将来,我们会穿上能自动调节温度的衬衫,使用能轻柔抓取水果的机器人手套,甚至在虚拟世界中“摸”到一件衣服的真实质感。这一切,都源于这一把能感知方向的“磁性纤维”。
编辑:吴欧
论文信息
发布期刊Nature
发布时间2025年11月5日
论文标题 Vector-stimuli-responsive magnetorheological fibrous materials
(DOI:https://doi.org/10.1038/s41586-025-097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