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家长对孩子最好教育与引导,要多让孩子跟自己过去比,才提振信心

糖糖有句话,我非常喜欢:高期待,常常是父母自恋的眼神,这类期待包含的意思是:我希望你能为我希望的样子。不管是聪明,努力,

糖糖有句话,我非常喜欢:

高期待,常常是父母自恋的眼神,这类期待包含的意思是:我希望你能为我希望的样子。不管是聪明,努力,乖巧,还是其他美好品质,都是父母对孩子的期望。

期待也是一把双刃剑,用好了,孩子会觉得自己被家长关注,理解,支持和喜欢。

用不好,孩子会产生内耗,自卑,自我攻击与自我否认,无法接纳普通的自己。

我曾经也是一个高期待的妈妈,对孩子的管理非常严格,对孩子的学习和生活完全包办,不允许孩子出一丁点岔子。

在我的高压力与高控制与高期待中,有一段时间孩子的确学习势头很好,成绩接连大幅度进步。

但也有一个前提,是在我的严厉和事无巨细的包办与密不透风的紧盯中进行的。

因为孩子一直在顺境中,也处于接连进步的阶段,所以对我的严苛除了有点不爽外,并没有特别抵抗。

甚至会认为正是妈妈的操心与严苛,才会让他有这么大幅度的进步。

而我也为此而洋洋自得,觉得自己鸡娃简直厉害得不行,把一个年级倒数的娃,用不到一年的时间就冲刺到了年级前10,进步了小500名。

那时候,我也学习心理学育儿,也读关于学习成长以及自驱力之类的书,也懂一些方法,自己的逻辑思维和拆解能力也相当在线。

这是我自己成长的结果,但并不意味着我就一定是完全正确的。

在学科引导和学习方法方面,比如英语与语文的学习上,我给出孩子的方法是完全正确的,从主题练习到多读,多写,多练,再到张开嘴。

这些也确实让孩子的成绩得到了跨越式的进步,夯实了孩子的写作基础,也扩容了孩子的词汇量,他的阅读理解和拆解能力,直到进入高中还有用不完的红利。

这么说吧,过去付出的每一个努力,走的每一步路,都是算数的。

但同样,家长用错的教育方式与引导方式,同样也算数。过去没翻车的,不代表以后不会爆。

相比于初中时的春风得意,在娃高中阶段,我变得很低调和谦逊了,从之前事无巨细的包办家长,也慢慢开始放手和尊重孩子。

其实回忆起娃初中的时光,基本认识我的家长和老师,都觉得我特别负责,对孩子的学习特别上心,也很有方法。

当时,我也飘飘然,觉得自己在鸡娃方法和效果上,的确很有一套,也很专业和厉害。

现在看,那是我的肤浅和狂妄,太骄傲和自负,一定会翻车。

大概是从孩子初三最后一个月,我开始醒悟的,因为孩子连续三次大型考试都发挥失常,成绩不进反退。

我开始反思和觉察:

我做错了吗?我错哪了?为什么看起来积极阳光,进取心极强的孩子,会突然崩塌到想弃考,不想上学想去打工?

我当时是主动去做了心理咨询,多年心理学学习经验告诉我,孩子出问题,源头一定在家长,孩子有内耗,家长要先疗愈。

经过糖糖的疏导与引导,我终于发现教育中的问题:

首先,对孩子的期待太高,给孩子压力太大。

在孩子最紧张和有压力的时候,家长是不该再传递给孩子压力信号,也不能总拿考试和排名来贬低和打压孩子。

越是紧张和压力时刻,家长越是要放下高期待与高要求。

给一个宽容与宽松的孩子,让孩子自性发展。

其次,与孩子共生关系太密切。

把孩子的学习看得非常重要,对孩子的大事小事关注度太高,几乎到了事无巨细,无孔不入的地步。

太能干的家长,给孩子的感觉就是自己很废物,很无能,离开了家长什么都做不好,这会打压孩子的积极性,也会滋长孩子的惰性。

只有家长与孩子保持课题分离,各自安好,自自负责,才能良性循环。

最后,家长对孩子最好的教育与引导,不是帮孩子解决问题,而是让孩子跟自己和解,正视现实。

不要跟别人比,要跟自己的过去比,要多发现自己做得好的一面,觉察自己不足的一面,并将重心放在优化上,而不是自责与内耗。

要对标过去的信心,过去积极的路径,过去点滴的沉浸与专注,过去的心平气和与宠辱不惊相比,越比越有信心,越有干劲。

提振信心,发现自己可圈可点的细节,比自我攻击和自我否认以及内耗要有效得多。

很多孩子的摆烂,都是从失去信心与信念开始,进入陷入内耗,进而攻击自己,进而逃避到手机或游戏的乐园中,无法自拔。

教会孩子表达情绪,正视现实,接纳自己,比一味的卷孩成绩,更值得躬身践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