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曦初透时,我总爱看露珠悬在蛛网上的样子。那么小的一滴水,却能映出整个天空的流转。风来,它轻轻摇曳;光至,它熠熠生辉。从不与江河争汹涌,不与大海争浩瀚,只是在自己的方圆里,完整地呈现世界。
这或许就是“心有山海”的真意——我们的内心本就蕴藏着群山连绵的厚重,与汪洋浩瀚的深邃。只是日常的焦虑像雾霾层层遮蔽,让我们忘了自己本就是一座移动的宝库。
而“静而不争”,恰恰是擦拭这面心镜的唯一丝绒。
静,不是死寂。你看山,它静默千年,却孕育万物生机;你看海,它表面平静,深处却有洋流奔涌。真正的静,是风暴眼中的澄明,是漩涡中心的安定。就像陶渊明“采菊东篱下”,心远地自偏;如梭罗在瓦尔登湖畔,因为“生活得太匆忙,来不及感受”。
不争,更非退缩。它是不与潮流争一时之短长,不与喧嚣争片刻之注目。是知道自己要去哪里的人,不会在每个路口都与人较劲。王阳明龙场悟道,悟的不是逃避世界的法门,而是“万物皆备于我”的丰足——既已拥有内心的千山万水,又何须向外苦苦索求?
这种境界需要修炼。需要像古人那样“吾日三省吾身”,在独处时听见内心的回响;需要在自然中找回最初的节奏——看一朵花如何不慌不忙地开放,看一片云如何自在舒卷。当你的内心足够丰盈,外界的评价、得失的计较,都会退为遥远的背景音。
我认识一位做油纸伞的老匠人。他的作坊躲在繁华古镇的深巷里,游客匆匆,很少驻足。但他不着急,每天还是慢慢地削竹篾、糊伞面、画花卉。他说:“急什么呢?雨总是要下的,总会有人需要一把伞。”他手上的伞骨匀称挺拔,撑开来就是一片属于自己的晴天。
这不正是“静而不争”最好的注解吗?在自己的节奏里深耕,相信价值自会找到需要它的人。
所以,别再问这个时代是否还容得下安静的灵魂。真正深邃的海洋从不喧嚣,真正巍峨的山脉无需证明。当我们把向外追逐的目光收回,开始开垦内心的旷野,便会发现——**
我们本就是一座青山,何必与尘嚣争高低?
我们本就是一片深海,何必与浪花争起伏?
愿你在自己的山海里,从容生长,寂静欢喜。那里风自来,花自开,有整个宇宙与你相互辉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