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只黄嘴鹮鹳将嘴插入水中,呆呆地一动不动,鱼到了嘴边也不吃,偶尔还用脚赶鱼。这是近日发生在河南郑州一动物园的一幕,那么这只黄嘴鹮鹳为什么会有这种看起来有点奇怪的行为呢?

黄嘴鹮鹳是体型较大的涉禽,它不擅长快速追击猎物,而更依赖“低能耗伏击”。它的喙部分布着大量机械感受器,能精准感知水流变化和鱼体触碰的微弱震动。即使水体浑浊或光线不足,它也无需依赖视觉,只需将嘴插入水中“待命”,就能通过触觉锁定猎物位置,相当于“预设捕食点位”。

但黄嘴鹮鹳的喙部开合幅度和吞咽能力有明确限制,它偏好体长8-20厘米的鲜活鱼类,这类鱼能提供足够能量,且不会因体型过小,能量收益低于捕食消耗或过大无法顺利吞咽造成浪费。若靠近的是体型不符、活力差的个体,即使触碰到喙部,它也会通过“不闭合喙部”主动放弃,避免无效捕食。

而如果有体型过小的幼鱼、虾类频繁触碰喙部,会干扰对“目标大鱼”的感知。黄嘴鹮鹳就会用细长的脚爪轻拨水面,有针对性地驱离“无效干扰者”,避免频繁误判消耗体力,确保喙部能专注接收“优质猎物”的信号。

而如果鱼“到嘴边”只是短暂触碰喙部边缘,而非进入“便于咬合的核心区域”。黄嘴鹮鹳也会保持嘴部不动,等待鱼游入更合适的位置,确保咬合后不会挣脱,或等待多条符合条件的鱼聚集到喙部周围,此时再闭合喙部,能一次性捕获1-2条鱼,比“见鱼就咬”的成功率更高,这是“批量捕食的策略性等待”。

而在动物园会定期定量投喂,黄嘴鹮鹳无需像野外那样“为生存主动捕猎”,取食积极性降低,常出现“先探测、不着急捕获”的状态,仅在饥饿时才闭合喙部,平时对靠近的鱼会随意赶离。

视频中黄嘴鹮鹳的这一系列行为,体现了涉禽在人工环境中,仍保留着野生状态下的核心捕食逻辑,只是会根据场景微调行为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