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工业领域 “人工智能 + 制造” 融合加速推进,高端装备制造业作为工业核心支柱,其智能化水平直接关联产业竞争力。在此趋势下,工业大模型成为破解高端装备智能化痛点的关键技术。近日,中国工业互联网研究院发布的工业大模型能力评测报告显示,山东德萨大数据自主研发的 “工业高端装备产线全流程智能化多模态大模型”,经三个月严苛测试(覆盖 6 大维度 23 项核心指标),不仅在 “多源数据协同处理” 等三项关键指标获满分,还凭借全流程覆盖能力超越 12 家国际同行方案,成功跻身 “国际第一梯队”,标志着中国高端装备领域工业大模型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该工业大模型的技术优势集中在三个核心维度,均针对高端装备制造业实际需求展开。其一,多模态融合技术可同步处理设备振动数据、生产影像等 8 类异构数据,处理延迟≤5ms,满足航空航天精密加工等对时效要求极高的场景;其二,全流程智能决策引擎深度嵌入工业机理,排产优化、故障预警等场景决策准确率达 99.2%,较传统工业软件提升 40% 以上,减少人为决策误差;其三,跨行业迁移架构支持机床、新能源装备等 11 类产线快速适配,将行业平均 3 个月部署周期压缩至 15 天,降低企业智能化落地门槛。
实际场景赋能:从企业降本提效到 MES 系统升级,技术价值落地见效在实际应用中,该模型的产业赋能效果已逐步显现。据中国工业互联网研究院 2024 年白皮书,仅 30% 高端装备企业实现全流程智能化,多数受困于换产慢、故障难预判等问题。以国内某高端数控机床企业为例,引入该模型后,换产时间从 4 小时缩至 20 分钟,设备预警准确率 99.5%,非计划停机减少 70%,0.02mm 级精度缺陷可自动识别,不良率降 52%,设备综合效率(OEE)从 65% 升至 91%,年增产值超 2000 万元。此外,依托该大模型的快工单 MES 系统,还突破传统 “仅记录” 局限:智能排产让部分机床厂排产时间从 8 小时缩至 30 分钟,交付准时率提 30%;生产可视化使不良品率降 25%;设备运维减少 50% 停机损失;数据报表助力某重工企业年降成本 18%。
研发支撑与行业价值:长期投入奠定基础,为产业升级提供路径德萨大数据的技术突破,源于持续的研发投入与完善的资质体系。近三年其研发费用占比稳定超 18%,研发团队中工业机理专家与 AI 算法工程师占比 60%,累计获 28 项发明专利、76 项软件著作权,构建全链条合规体系。作为枣庄市软件工程技术中心依托单位,其技术还为区域 “AI + 制造” 升级注入动力,助力枣庄打造 “中国高端装备智能升级示范区”。从行业层面看,这一认证成果不仅证明中国企业在工业大模型领域的国际竞争力,更契合国家 “人工智能 + 制造” 专项行动需求,为高端装备产业突破技术瓶颈、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可复制的 “AI 赋能方案”。
未来规划与互动探讨:攻关关键技术,共促 “中国智造” 发展未来,德萨大数据将以该大模型为核心,联合高校院所共建 “工业大模型创新实验室”,重点攻关大型成套装备数字孪生、跨链协同优化等技术;同时依托枣庄平台,推动成果在京津冀、长三角等装备产业集群落地,从 “工业智能技术提供者” 向 “全球高端装备智能化生态构建者” 转型。
关于工业大模型在高端装备制造业的进一步应用,以及企业智能化升级中的实践问题,欢迎在评论区分享探讨,共同推动 “中国智造” 迈向更高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