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这碗饭,谁都免不了会吃到几粒沙子。
有人硌了牙出血了就立马吐出来,怨声载道,哭天抢地,甚至从此再不敢好好吃饭。
但有人却能把沙子默默咽下,当作什么事也没发生,一脸淡定,继续平静地把饭吃完。
这咽下沙子的能力,说白了就是一个人的承受力。
的确,这样咽下沙子的姿态,并不风光,但最管用。
为什么最管用?因为这样的确能锻炼人,强大人,尤其是普通人。

承受委屈,是胸襟更是远见
人在受委屈时,第一反应都是想说个清楚,争个清白。
这没错,但实际上,有些委屈,就像踩进泥坑。
然后,你越急着跳出来,溅的泥点便越多。
明朝的李时珍,这人年轻时三次乡试不中,受尽了邻里嘲笑。
读书人考不上功名,在那时可真是天大的失败。
但他没去争辩什么,更没就此消沉。
而是主动把所有的委屈咽下去,转身对父亲说:“我要学医。”
从此,他穿上草鞋,背起药筐,走遍万水千山。
那些当年笑他“没出息”的人,可后来,几乎人人都要靠他的《本草纲目》治病救命。
李时珍就是把那一口闷气,化作了一部传世经典。
王阳明在龙场悟道后说:“世人以不得第为耻,吾以不得第动心为耻。”
别人都习惯性把考不上进士当作耻辱,我却把因考不上而内心动摇当作耻辱。
做人,可不能受点委屈就跳脚,那是孩子气。
毕竟成年人的世界,看的是终局。
一时咽下当下的委屈,这本不是懦弱,是你要去的地方比眼前这点事重要得多。
所以,一个人的胸襟都是委屈撑大的,就像自身的远见,也都是隐忍换来的。
承受委屈,是一个成年人该有的修为。
承受孤独,是沉淀更是扎根
人人都怕落单,于是急着往人堆里扎。
但真正重要的成长,只能发生在没人的时候。
所谓的孤独不是寂寞,其实是上天给你的自习时间。
承受孤独所带来的寂寞和难熬,那是自己在沉淀、在扎根的最好时光。
玄奘法师西行取经,最难的其实不是那些路上的妖魔鬼怪——那些都是小说编的。
真正难的,是那十七年的孤身前行。
你看,过大漠,翻雪山,哪个不危险,不艰难?
甚至到了语言不通的地方,在那个时候,生死未卜都是概率很大的事。
可是,在那些连鸟兽都罕见的绝地里,陪伴他的也只有自己的影子和信念。
他在印度那烂陀寺求学五年,把异邦的经论学得比本地人还透彻。
回国时,皇帝亲自出城迎接,但他呢?却只想找个安静地方翻译带回来的经书。
又用了十九年,译出一千三百卷佛经,奠定了中国佛教的根基。
作家蒋勋有句话说得实在:“孤独是生命圆满的开始。”
人,要学会承受一开始的孤独。
没有与自己独处的经验,便不会懂得该如何和别人相处。
你看竹子的生长,前四年只长了三厘米,都在地下扎根。
但是从第五年开始,一天都能长上三十厘米。
可以说,那四年的“孤独”时光,是后来疯长的底气。
就像身边那些急着合群的人,往往最后都会变得无所适从。
而能在孤独中定住心的人,才能长出自己的筋骨。
承受失败,是韧性更是智慧
失败这东西吧,多数人第一次遇到都以为天塌了。
经历多了才发现,天非但塌不下来,甚至生活照样过。
甚至每次遭遇,它只不过是在提醒你——此路不通,请绕行。
五代十国有个叫柴荣的皇帝,他有个特别的习惯——把失败刻在石碑上。
每次出征前后,他都要带着文武百官去读碑文,上面刻满了他曾经犯过的错、打过的败仗。
他说:“朕常恐才智不及,致有缺失,故置此石以自警。”
你看,他不但承受失败,还把失败当成镜子,天天照着自己,还要让大家一起看。
这样心胸的人,还不够承受力吗?
后来,他也真的成为了五代当中,那个最有作为的君主,可惜英年早逝。
不过,接替他位置的赵匡胤,其实也延续了他的治国安民的方法,最终也成功统一天下。
尼采的那句话,大家都听过:“杀不死我的,必使我更强大。”
可其实后面还有半句:“但前提是,你得从中学到什么。”
失败这玩意,就像下雨,淋湿了,我们换件衣服就是,没必要强求。
当然,我们也不该记住这个失败的结果,而是知道如何先去承受,再做其他打算。
人这辈子,旅程上最重要的是,记住了哪段路是没有给到自己躲雨的地方。
然后,自己去修复就好,小心一点就好。
所以说,聪明人不是不失败,也不是没失败,而是失败一次就长个记性。
毕竟,在失败中积累的教训,比在成功中获得的赞美,值钱得多。
▽
所以,一个人的承受力强,到底强在哪里?
可以说,就强在我们可以把委屈都化作了自己成长的养分,把孤独转化成了一种生活的深度,最终把所谓的失败打磨成了自己走上成功的台阶。
其实,生活从不可怜谁,也不会提醒谁,但它却会在无形当中,在冥冥之中真的会成全那些能扛事的人,能主动承受很多的人。
所以,当你学会了凡事能承受,一切都能允许发生的时候,那你就会发现:
原来生活里那所谓最沉的担子,也丝毫压不垮一双稳稳站着的腿,更击溃不了一个人的决心。
最终,在那最黑的长夜里,我们终究会借助其中的提醒和打磨,抵挡住生活的困苦和黑暗。
而自己那一颗慢慢亮起来的心,终究会照亮自己的全世界。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