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荀彧,出身颍川荀氏家族。
东汉时代,士大夫的籍贯代表了他的出身和背后的利益圈子。
比如弘农杨、太原王、汝南袁、清河崔、范阳卢等等等等。
但荀家却是不用看籍贯的,换句话来说,荀家在哪扎根,这是当地的荣幸。
因为这个荀,是儒家三圣孔、孟、荀的荀。
中平六年(189年),荀彧举孝廉入仕,担任守宫令。
董卓之乱时,调任亢父令,任职没多长时间,荀彧选择弃官。
为什么?
明面上给的理由是,董卓进京,天下即将大乱,颍川不安全,要赶紧组织荀家人集体跑路。
实际上是嫌官太小,没什么上升空间,所以选择硬性跳槽。
荀彧给自己选的第一任老板是老熟人,冀州牧韩馥。
荀彧刚踏进冀州境,韩馥把冀州牧的位置送给了袁绍。
袁绍将荀彧奉为上宾,但荀彧还是选择离开。
陈寿在《三国志》里给出的理由是,荀彧觉得袁绍成不了大事,白瞎了自己。(“能贤彧,不能尽彧。”)
实际上还有一个更深层的理由:荀彧要的位置,袁绍给不了。
袁氏集团当时人满为患,但凡好点的位置,都有几百双眼睛盯着。
而且荀彧的亲弟弟荀谌,这会儿正跟着袁绍混饭吃,正是荀谌威逼利诱让韩馥把冀州牧让给袁绍的。
荀彧不能跟荀谌抢位置吧?
02
初平二年(192年),荀彧渡黄河,南下投奔曹操。
曹操在创业初期一直都是袁绍的附庸,荀彧这是属于在总公司里没位置了,自请下放到分公司去开拓市场。
被曹操叫做“我的张良”。
张良是什么人,刘邦的总参,除萧何之外的文臣第二。
而荀彧,对于曹操来说,其实是萧何+张良的二合一升级版。
初平三年(193年)四月,黄巾余党入侵兖州,人数高达百万之众,兖州牧刘岱战死。
曹操打败了黄巾军,收编三十万精壮,号“青州兵”,一口吃成个大胖子,并接替刘岱,自封镇东将军、兖州牧。
但曹操这个兖州牧,做的并不踏实,因为曹操手底下没有一个文臣武将是出身兖州的,兖州士族成了纯纯牛马,能乐意吗?
所以,兴平元年(194年),趁着曹操征伐陶谦的空档,兖州人陈宫勾结陈留太守张邈,放吕布进兖州,曹操一方的水晶开始残血。
由于事先兖州士族已经完成了私下串联,导致此时兖州境内七十多座县城,全部宣布脱离曹操自治,只剩鄄城、范县、东阿三座县城,还在曹军控制下。
而且名不见经传的豫州刺史郭贡,也率军数万来到鄄城城下,想趁火打劫一番,不过郭贡此时不知道城内虚实,所以不敢妄动,只是点名要见荀彧。
大家都劝荀彧不要去,去了,弄不好就回不来了。
荀彧却斩钉截铁:如果我缩在城里不敢见郭贡,那他立刻就会跟吕布合兵,到时候才是真的鸡飞蛋打。眼下只能梭哈了,最不济也要让郭贡中立。
郭贡一看荀彧谈吐不凡,毫无惧意,恐怕捞不到什么油水,同时又怕曹操突然引军袭扰自己的后路,在跟荀彧说了几句不咸不淡的话之后,就主动退兵了。
荀彧一人吓退郭贡,让曹操有了反攻的立足之地,曹军的家眷也得以幸存,不然曹老板就只能像刘备一样狼狈跳槽了。
03
等曹操从徐州退回,整顿军马,与吕布大战时,又遇到了新情况:
兖州地区爆发蝗灾,开始人吃人。
也就是这个时候,程昱出主意,在军粮里掺人肉干,度过饥荒。
但危机之中也暗含着机会:曹操饿肚子,吕布同样饿肚子。
吕布身后没大哥,曹操身后却站着大粗腿袁绍。
在荀彧的运作下,袁绍开始给曹操输血,送来5000生力军,并一万石军粮。
除此之外,袁绍拍着胸脯跟曹操保证,但凡曹操不如意,可以立刻撤出兖州。邺城的大门常打开,欢迎你回来。
有了金主爸爸的慷慨解囊,曹操最终战胜吕布。
04
建安元年(196年),曹操据有豫州,除了进一步扩大了地盘之外,还有了个便利:
东汉王朝的国都洛阳,被曹操实控了。
董卓之乱后,刘协一路被悍将挟持,自长安东返,此时正在洛阳。
这就意味着,皇帝刘协落在曹操手里了。
洛阳残破不堪,荀彧向曹操进言,迎奉刘协迁都许昌。
为什么是许昌?
荀彧有自己的小算盘:颍阴当初是从许县里分出来的,荀彧自己就是颍川郡颍阴人。
他这一手,相当于把国都搞到自己家里去了,这样更有利于颍川士族垄断东汉朝廷,同时也是曹操集团的文官高层。
05
曹操跟颍川士族的关系进入了蜜月期,跟袁绍的关系却越处越差。
想也知道,当初袁绍的押宝对象是汉少帝刘辩,刘协是被董卓强行拥立的,现在却混成了正统;
至于曹操,之前只是他袁绍的小弟,现在却拿着鸡毛当令箭,胆敢指示自己!
这不行,必须办他!
袁、曹两帮人天天隔着黄河互掐,火药味漫天,大有一触即发之势。
曹操整天愁眉苦脸:因为在被夹在了中间。
摊开地图,此时的曹操,北有袁绍、南有张绣、东有吕布、西有马腾,四面八方都是敌人。
更让曹操郁闷的是,他本来想拿张绣开刀,杀鸡儆猴,却不料一炮害三贤,搞得大儿子曹昂死了,侄子曹安民死了,贴身保镖典韦也死了,他自己成了猴子,让天下人看了笑话。
这个时候,荀彧找到曹操:老板,袁绍是可以搞定的,但搞死袁绍之前,得先挥下“三板斧”:
1、东征吕布(徐州是个火药桶,不摆平,后方迟早起火);
2、安抚张绣(张绣属于雇佣兵性质,和刘表方面的利益牵扯的很少,不会主动来打我们,反而怕你去打他);
3、让钟繇去长安(目的是稳住马腾)。
这三板斧下去,属于场外得分,直接奠定了官渡之战的格局。
至于《三国演义》里,郭嘉的“十胜十败论”,那完全是彩虹屁,没有实用价值。
曹操不可能听了郭嘉的一顿吹捧,就热血上头,拍脑袋跟袁绍干仗。他最大的底气,在荀彧这儿。
官渡之战打得最艰难的时候,曹操一度信心动摇,想打退堂鼓,和荀彧商量退兵的事儿。
荀彧是怎么回的?
“公以十分居一之众,画地而守之,扼其喉而不得进,已半年矣。情见势竭,必将有变,此用奇之时,不可失也。”
你顶不住,同样袁绍也好不到哪去,现在是双方比拼意志力的时候,坚持下去,就有办法!
06
官渡之战后,曹操完全消化吸收袁绍的地盘,却花了八年时间,直到建安十二年(207年)才扫尾成功。
这八年,是曹操和荀彧关系的转折点。
为啥呢?
建安九年(204年),有人向曹操建议,废汉武帝以来的十三州制,恢复九州制。
这样一来,冀州就成了天下最大的州。
曹操做为冀州牧,当然准备实行。
荀彧第一个跳出来反对,因为他眼毒,这是曹老板想和颍川士族做切割。
之前,虽然曹操吃豫州的,用豫州的,但只要重用颍川士族,给他们权力,让他们返回来再利用权力兼并土地,垄断资源,这买卖就能长期稳定的合作下去。
但九州制这个事一旦搞成,豫州得缩水一半不说,曹操的班底也会逐渐转移到邺城。
到时候,不仅许都成了个空壳子,颍川士族还得抽自己的血去供着河北,傻子才愿意这么干!
但站在曹操的立场上,逐步和颍川士族脱钩,是必须的一步!
放眼许昌的朝堂上,除了诸曹夏侯,清一色都是荀彧的人,颍川世家联盟的大佬们咳嗽一声,许昌的地面就得震三震。这怎么能行?
也就是曹老板个人能力爆表,否则他分分钟就成刘表了。
07
建安九年,曹操已经步入知天命之年,按东汉末年的人均寿命标准,活得快超纲了。
古来成大事的人,以找替身为第一要务。他自己有信心压得住颍川士族,但他的四个儿子,曹丕、曹彰、曹植、曹熊,谁能压得住?
索性趁自己还有时间,在邺城另起炉灶。
给儿子曹丕和曹植娶的老婆:
一个甄宓,前夫是袁绍的儿子袁熙;(除了本人长得漂亮之外,未必没有安抚投靠过来的袁氏旧人的意思)
一个崔氏,出身清河崔氏,河北望族。
指向性如此明确,颍川派当然要在暗地里反击。
不久,一份人事任免报告新鲜出炉:荀彧的三哥荀衍,升任监军校尉,驻守邺城,督河北诸军事。明摆着当眼线去的。
同时,曹操废除九州制议案。
当然,政治的本质是相互妥协,颍川派从此睁一只眼闭一只眼,默许曹操长驻邺城,扶持河北派和自己打擂台。
08
如今网上一直有人鼓吹荀彧忠于汉室,为了阻止曹操进魏公,不惜以死抗争。
但根本不是那么回事儿。
魏的所在地是河北魏郡,曹操进爵魏公后,可以建立自己的魏公国。可以随心所欲将控制下的所有资源调往邺城。
到时候,颍川士族的股份将会被彻底稀释,直到最后被赶下牌桌。
那还玩个屁啊!
说到底,忠于汉室只是荀彧的外在人设,他需要这个人设给颍川世家联盟挣好处费,所以才会维持;
但也仅仅是流于表面,做做门面功夫。
否则,荀彧能眼睁睁看着刘协被曹操欺负那么长时间,却一言不发吗?
不说别的,但凡官渡之战时,荀彧摸几天鱼,把粮草晚送个十天半月的,曹老板早就灰飞烟灭了。
09
建安十七年(212年),说曹操逼死荀彧也好,说荀彧以死相逼也罢,反正荀彧是死了。
从此,颍川世家开始了他们的非暴力不合作:
汉中之战,夏侯渊战死,荀彧提拔的督汉中诸军事杜袭却全程划水;
曹操刚走到长安,钟繇的老部下魏讽,在邺城谋反;
樊城之战,曹仁被关羽围攻,颍川人赵俨以所辖部队多是新兵为由,拒不支援;
面对关羽的强烈攻势,曹操想迁都邺城,司马懿又公开唱反调...
之前大家都认为,魏、蜀、吴三家相互撕逼,不死不休。但其实大多数时间内,他们的敌人,全埋伏在自己的内部。
军事,仅仅是政治的延续。
以陈群、司马懿为首的颍川世家二代目,之所以没有再进行更加危险的行动,是因为曹操此时已然行将就木。
颍川士族早已和曹丕暗中开始py交易,企图重新洗牌,重掌大权。
司马懿干掉曹爽,是颍川世家的反攻倒算;
西晋代魏,也只不过是士族夺取皇权的二次加冕...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