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西峡口战役之三:我方守军错过击毙日军中将的机会

在西峡的历史上,曾经有过一次可以击毙日中将的机会!整个抗日战争期间,八路军击毙的日军最高将领,是杨成武击杀的阿部规秀(少

在西峡的历史上,曾经有过一次可以击毙日中将的机会!

整个抗日战争期间,八路军击毙的日军最高将领,是杨成武击杀的阿部规秀(少将),国民党那边,击毙的日军最高将领是 11 军军长冢田攻,也就是个中将。

咱们西峡县,当年其实也有过这样一次机会。

我们前面介绍过,就在日军攻打西峡口的同时,国民党23师的主力部队在在西峡口西侧山地,就在白河湾、庞营、红草沟一带布防。除了军属野炮营一个连,师工兵一个排,以及战防枪一个排。

这里要说一下这个战防枪,它是加拿大英格力斯公司生产,中文翻译为“博爱式”,口径为27毫米,长度为2.1米,重量为15公斤,有效射程600米。

1937年,这种枪曾经大规模装备英国陆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使用。随着德国坦克装甲的不断增厚,这种战防枪既笨重,也破不了德军装甲,于是就成了淘汰产品。

珍珠港爆发之后,美国根据“租借法案”就把这批战防枪一共1268挺全部送给了国民党参战部队。

根据资料,其中的651挺,直接空运给了当时在缅甸作战的中国远征军。

剩下的618挺,分别交给了第一、三、四、九战区。

按照31集团军,78军新编44师130团第一团副营长张访鹏的回忆录:

中原会战结束后,军训部在重庆举办新兵器训练班,31集团军总司令王仲廉派中校参谋徐之润参加,学习美制战车防御枪和火箭筒的使用技术。同年11月,集团军战车防御枪大队成立,徐之润任大队长,张访鹏担任副大队长兼第一中队队长。

这个大队训练了三个月,还搞了结业战斗演习

,正准备第二期训练呢,日军进犯的消息就来了。

1945 年 3 月中旬,战防枪大队分成两个中队,一个归 85 军吴绍周,另一个归 78 军赖汝雄。

从日军的军事作战地图能看到:1945 年 3 月 30 日上午 10 点 15 分,日军攻入西峡口,内乡民团第 8 营东门被攻破后从西门溃逃。日军发现很多中国军队正沿着西峡口的道路和山路退却,就追到了西峡口西南的庞家营。

日本战史《日军在华作战纪要》记载,日军战车第 3 师团团长山路秀男占领西峡口后,马上亲自带领一个搜索队,以樱井中队为前锋,一个中队为基干的部队突进。

参与行动的有樱井中队 95 式战车三辆、机动步兵第三联队藤井中队的 “95 式” 战车四辆、师团长山路秀男乘坐的 97 式战车一辆,一共 8 辆战车。

到了下午14时,日军8辆战车涉水渡过白河湾,企图袭击我军庞家营阵地。

就在日军忘乎所以的时候,走在最前面的一辆95式战车直接被我军一发炮弹击穿着火,失去动力。后面的日军战车来不及后退,挤在一起。

咱们埋伏在这儿的军队以轻重机枪、手榴弹、爆破筒,所有火力全开,对准日军战车纵队猛烈攻击。

据日军战车第三师团搜索队先头尖兵战车队队长满濑育宏的回忆录记载:最前方被击毁的轻战车顶部舱盖敞开,车长的上半截趴在炮塔上,车身上腾起浓浓黑烟,极为惨烈。

紧跟其后的2号车也被击毁,仅一名驾驶员从车内爬出逃生。

山路秀男急忙通过无线电和信号旗命令后方战车中队立即停止前进,并于附近可遮蔽处反击。

我们假设一下,如果85军在庞家营多埋伏一个营的兵力,又或者刘顾三的民团在这里安置一个团。

哪怕说这里防守的兵力多么一点,武器弹药充足一点,士兵的战斗意志顽强一点。

如果干脆说,我八路军在这里,别说李云龙的独立团了,哪怕是孔二愣子指挥一个营上去。

那山路秀男这位日军中将,就有可能被当场击毙,甚至是活捉。这场战斗发生的具体地点,也就是在现在的西峡县的彩虹桥东头附近。

可惜,历史不能假设。

下午15时,第三联队的吉松喜三大佐亲自率队增援,这支损失惨重的战车队伍才安然返回西峡口。

被击中的那辆战车也被日军的牵引车,给拖了回去。

日军检查车辆之后,提出抗议,最前面的那战车因为受到了中国火焰喷射器的攻击而着火,里面的日军都变成烤猪了。

王仲廉司令在后来的回忆录中就此事专门澄清:当时我军除了大炮之外,仅有的重武器就是战防枪。

这次战斗,必然是战防枪击穿了战车之后,引发车内炮弹爆炸,导致乘坐人员全部死亡。

无论如何,这惨烈的一幕差点把山路秀男给吓了一大跳。

在惊魂未定之余,他将后续的攻击任务和指挥权交给了吉松喜三,自己则于当晚就返回内乡。

就这样,西峡守军就错过了这次干掉日军中将的机会。

如果说:时光褶皱里多出一营忠魂,如果民团的土枪能多装填几发愤怒,或许历史会在彩虹桥头改写终章。

而今,日军曾经折戟沉沙的地方,都成了西峡的烧烤摊和大排档。

烧烤摊的炭火映着霓虹,河风里依稀飘着未尽的枪声。——那场令人遗憾的战斗,终究未能在历史的铁砧上锻打出西峡的铭文。

这正是:

血色浸透白河湾,铁甲悲鸣化春烟。

山河焕彩思前事,壮志犹存启后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