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旧年代乡村故事——李小花成婚记

上世纪50年代,李小花出生在双流县一户贫苦的农家户。李家这是老来得女,老大是个儿子,这时已是快20岁的小伙子。李小花几岁

上世纪50年代,李小花出生在双流县一户贫苦的农家户。李家这是老来得女,老大是个儿子,这时已是快20岁的小伙子。李小花几岁的时候,父母就因病相继离世。哥哥已经成家,李小花就跟着哥哥嫂嫂生活,相当于是哥哥嫂嫂抚养长大的。

一转眼,李小花长到17、8岁,出落得亭亭玉立,模样好看,尤其是皮肤雪白,在农村里很是显眼。哪怕是在田里劳作晒了一天太阳,她的皮肤晒红晒脱皮,歇上几天又是白生生的。哥哥嫂嫂给不起学费,李小花在村里的学堂上了一年多学,就回家帮忙干农活了,些许认识几个字,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但是她性格温顺,脾气好,虽然干不动田地里的重活,但是洗衣做饭、割草喂猪这类家事做得井井有条。嫂嫂呢,一心想尽快甩掉这个累赘,毕竟少一张嘴吃饭对这个贫穷的家来说是一件很要紧的事。她急不可耐地四处托人打听合适的人家,将李小花嫁出去。

嫂嫂终究不是亲生父母,对李小花物色对象不是多给嫁妆往好的挑,而是给得起一点像样的礼钱,不要求娘家陪嫁妆就行。成都平原虽然历来不要高额的彩礼,但是娶媳妇送一点礼钱,给新娘子置几套衣裳还是要的。就这,普通的人家很多都还是吃力的,家世稍微好一点人家呢,李家自然也高攀不上。就这么托媒人多打听西打听,媒人介绍了一户隔壁古镇的老张家,这家的大儿子张大保。

这老张家也是个特殊家庭。老张头中年丧妻,独自带着大儿子张大保和女儿张二妮生活。恰巧邻居老汤头过世,留下妻子和三个儿女过活。时间一长,就有人拉媒保纤,老张头就和汤家遗孀把锅碗瓢盆凑一起,两家并一家生活了。婚后二人又生了两个孩子。这一家里头同父异母、同母异父多几个孩子,两个大人没管不了那么精细,拉拉扯扯地抚养着。特别是张大保,张大保憨头憨脑,性格也温敦敦的,常年一身烂衣裳,趿着一双烂鞋。喜的是他勤快,脾气好,要帮大人干农活儿,又要谦让弟弟妹妹们,虽然好吃好穿一点轮不上他,在这个拼凑起来的家里越来越边缘化,但他没心事,能吃个半饱就乐呵呵的,没啥烦恼。

到媒人约定的“看人”那天,李小花由嫂子领着,跟着媒人到了张大保家。这破烂的门院和木讷的张大保,让李小花暗暗羞恼,内心自然是不情愿的,一直低着头,那手指头卷着衣角。媒人没有气馁,兴致勃勃地跟李家大嫂悄悄嘀咕:已经商量好了,张大保一结婚就分几间房子、两亩田地单独过,不用操心这一大家子,没负担。又由张老头领着看了看房屋田舍,房子四周转了转。

李家嫂子看着李小花的样子,也明白这个小姑子的心思。来都来了,该多打探还是得打探,瞅着空儿,李家嫂子悄声问张二保:“你存了多少钱啊?”

生性憨直的张二保闷声闷气地说:“我爸一直让我牵头羊早晚放出去养着,卖羊的钱我存起来娶老婆。我存了20多块钱了。”

这笔存款让李家嫂子眼睛亮了一下。“嚯!看不出来,你还很巴家哩!”李家嫂子对张大保的印象大为改观。你看,性格老实,家境相当,成家后单过,没负担,最重要的是能给礼钱,置办得起两套新衣服,不要娘家准备嫁妆。还挑什么呢?就这家吧!

李小花还是低着头不愿意,甚至都不想抬头多看张大保一眼。但是一个性格懦弱的小姑娘懂什么呢?人老实就好了,会营务庄稼,会养鸡鸭,还养了头山羊,家庭夹缝中还懂给自己搞点积蓄,还讲求什么呢?再说嫁出去,哥嫂家就少一桩负担。

这门亲事就这么定下来了。两家互相走动了几次,张大保跑李家送了几次节礼,都没出什么差错,没让人挑理的错处,接亲的日期就滚滚而来了。腊月里的一天,李小花穿着张家送来的新衣裳,坐着张大保接亲的鸡公车,由几个送亲的亲友陪同,沿着乡间的土路,一路往张家走来。一路上人们都欢欢喜喜地说笑着,只有李小花蹙着眉头,忧心忡忡。一个农村女孩的命运大多如此,嫁人生子,操持家务。在离家几十里远的这片土地,她将走过人生剩下的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