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尔巴尼亚这个位于巴尔干半岛的小国,面积还不到3万平方公里,人口也就一百多万。
它就像个历经沧桑的老人,历史上被奥斯曼帝国、意大利等国家轮番占领。
二战结束后,欧洲各国纷纷重建,阿尔巴尼亚也迎来了解放,成立了人民共和国。
但刚刚从战火中挣脱出来的它,遍体鳞伤,经济萧条,民不聊生,成为欧洲最贫困的国家之一。
最初阿尔巴尼亚像根漂浮在水面的稻草,紧紧抓住了苏联这个救命稻草。
在苏联的援助下,它勉强维持着生计。
可世事无常,到了1960年,阿尔巴尼亚与苏联的关系也出现了裂痕,苏联一气之下,停止了对阿的援助。
这一下,阿尔巴尼亚慌了神,失去了苏联的援助,它该如何生存下去?
正是在这个时期,它把贪婪的目光转向了中国。
彼时的中国,与苏联的关系也陷入了冰点。
在这样一个复杂的国际局势下,阿尔巴尼亚成为了中国在欧洲反苏的盟友。
其实早在1954年,中国便开始了对阿尔巴尼亚的小规模援助,只不过那时,两国关系并不亲密。
到了1961年,随着苏联与阿尔巴尼亚关系的破裂,中国全面接手了援助阿尔巴尼亚的重任。
那时的中国,虽然自身条件也并不富裕,却倾尽所有,为阿尔巴尼亚提供了大量的经济和技术援助。
1964年,阿尔巴尼亚领导人霍查访华,受到了中国的热烈欢迎。

同年周恩来总理回访阿尔巴尼亚,两国还发表了联合声明,强调平等合作、友好相处。
阿尔巴尼亚,成了中国的“兄弟”。
在那个年代,中国刚刚经历了一场大饥荒,国内百废待兴,经济正处在艰难的爬坡阶段。
全国上下,勒紧裤腰带,省吃俭用,连基本的温饱都成问题,更别提什么高品质的生活了。
但即便如此,中国还是慷慨解囊,向阿尔巴尼亚伸出了援手。
据权威统计,从1954年到1978年,中国对阿尔巴尼亚的援助,累计超过了一百亿人民币!
这是个什么概念?
要知道在那个年代,中国的年度财政预算也不过几百亿。
这一百亿,几乎相当于中国年度财政预算的三分之一!
如此巨大的援助力度,在国际历史上也是极为罕见的。
中国对阿尔巴尼亚的援助,涉及多个关键领域。
在经济上,中国提供了大量的资金和技术支持,帮助阿尔巴尼亚建设基础设施,发展工业生产。
在军事上,中国更是毫不吝啬,提供了大批的武器装备。
从枪械到战斗机,从鱼雷艇到各种军事设施,应有尽有。

据统计,中方提供的各类枪械数量高达七十五万支,军用战斗机一百八十架,鱼雷艇四十六艘。
这些武器装备,对于阿尔巴尼亚来说,无疑是雪中送炭。
它们不仅提升了阿尔巴尼亚的军事实力,更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巴尔干半岛的军事格局。
除了经济和军事援助,中方还调拨了一百余万吨粮食,以缓解阿尔巴尼亚的民生困境。
大量的物资,源源不断地运往阿尔巴尼亚,堆积在亚得里亚海岸的各个港口,场面蔚为壮观。
这些物资,就像是一条条温暖的纽带,连接着中国和阿尔巴尼亚两国人民的心。
中方对阿尔巴尼亚的援助,是全方位的、无私的。
即便是在中国自身面临严重经济困难的时期,援助也未曾中断。
那一阶段,中国民众的生活也异常艰难,许多家庭连基本的温饱都难以保障。
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中国依然坚持向阿尔巴尼亚提供援助。
甚至出现了将从加拿大采购的小麦,直接转运至阿尔巴尼亚的情况。
而那时许多中国普通民众,只能依靠粗粮来维持基本生活。

内外支援的鲜明对比,让人不禁为之动容。
在那段特殊的岁月里,中国对阿尔巴尼亚的援助,堪称国际援助史上的奇迹。
以人均受援金额计算,每位阿尔巴尼亚公民在此期间获得的援助物资,竟然高达4000元人民币!
但1978年,中国城镇居民的人均年收入仅为171元,这一数字与阿尔巴尼亚受援对象的人均受援金额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这样的对比,让人不禁感到震撼。
意味着在当时两名中国城镇居民的全年收入,几乎全部用于支持一名阿尔巴尼亚受援对象。
可讽刺的是,这些用辛苦和血汗换来的宝贵援助,却并未得到阿尔巴尼亚当局的珍惜。
相反它们被毫无顾忌地浪费与滥用。
上百万吨的优质钢材,本可以用于建设急需的工业设施,改善民生。
但阿尔巴尼亚当局却选择将这些宝贵的资源,全部用于修建防御碉堡。
一时间,全国各地如雨后春笋般冒出了七十五万座碉堡,平均每两平方公里就有一座。
这些碉堡,成为了阿尔巴尼亚的一道奇特风景,却也成为了浪费与无用的象征。
崭新的农用拖拉机,本应为阿尔巴尼亚的农业生产注入新的活力。
却被随意丢弃在露天环境中,任凭风吹雨淋,逐渐生锈报废。
同样中方援助的化学肥料,也未能幸免于难。
由于储存不当,大批化肥被雨水浸泡,凝结成无法使用的硬块。
这些原本可以滋养土地的宝贵资源,最终变成了无用的废物。
中方援建的工厂里,精密车床原本应是提高生产效率的关键设备。
可这些车床却被随意地用简易帆布覆盖,任其闲置在角落里。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原本闪闪发光的机器,逐渐失去了往日的光泽,最终沦为了一堆废铁。
当地工人对此却毫不在意,甚至理直气壮地表示:“机器用旧了怕啥,等彻底坏了再换一批新的不就得了!”
中方专家痛心疾首,他们试图传授设备保养和合理使用的经验,帮助阿尔巴尼亚工人树立正确的观念。
但是他们的善意提醒,却换来了阿尔巴尼亚官员的冷面呵斥。
“你们没有发言权,只需执行指令即可!”阿尔巴尼亚官员强硬地说道,脸上没有丝毫的缓和。
他们的态度,让中方专家感到无奈和痛心。
随着援助规模的不断扩大,阿尔巴尼亚的索取欲望也在持续膨胀。
1969年,阿尔巴尼亚向中国提交了一份令人震惊的需求清单。
除了常规的军备和工业原料外,他们竟然提出要为全国每户家庭配备一台电视机。
这个要求,让人瞠目结舌。
要知道,在那个年代,中国农村还有许多地区尚未通电,电视机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都是奢侈品。
即便是北京市民,购买一台电视也需要积攒长达五年的工资。
面对这份清单,中方曾委婉地表达了难以满足的立场。
这一举动却激怒了阿尔巴尼亚领导人霍查。
这位一贯强硬的领导人,无法接受中国的“不”,他感到自己的权威受到了挑战。
在一次党内高层会议上,霍查情绪失控,他高声怒斥道:
“中国人是世界上最可耻的背叛者!”
他的声音充满了愤怒与失望,仿佛要将所有的不满都倾泻而出。
霍查的言论,很快便在阿尔巴尼亚国内引发了轩然大波。
该国的官方媒体,迅速在头版刊发了一篇题为《危险的背叛》的檄文。
文章言辞激烈,充满了对中国的指责与攻击。
而街头的高音喇叭,更是从早到晚循环播放着攻击中国的声音。
那些原本应该用于传递信息、促进交流的喇叭,此刻却成了煽动仇恨的工具。
士兵们甚至在中国援助的坦克车身上涂写反华标语,并将炮口刻意转向东方,“八嘎,中国真是欠收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