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为什么胖猫事件反转之前,舆论统一指向女方谭竹,而不是其他人?为什么舆论主题清一色的指向“捞女”“感情诈骗”“性别对立”?为什么舆论清一色的指向各种“情绪爽点”和博眼球的“矛盾”而不是指向理性分析?这里面吃流量博眼球的又有多少?挑动对立情绪的又有多少?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仔细观察过这些舆论,有相当大一部分是在发泄情绪和不满,还有一部分是在吃人血馒头,有些人甚至把胖猫事件和制度强行挂钩,呵!这是有多反智?,胖猫事件就像是一个导火索引爆了对立情绪的火药桶,哪怕胖猫事件和“捞女”毫不相干!可是这个事件反应出了一个可怕的事实:猜疑链已经形成。

胖猫事件
胖猫事件反转了,谭竹是压死胖猫的最后一根稻草,但真正压死胖猫的是他那解不开的原生家庭问题,胖猫只是一个打游戏赚钱的人,他脱离不了原生家庭封建思想的歧视。他像是一个在黑暗中已经昏睡的人,谭竹就像是黑暗中的一缕光芒,它唤醒了昏睡的胖猫,却让胖猫清醒的承受永远也拯救不了的原生家庭痛苦,所以你以为这光芒对得起胖猫吗?谭竹就像是一剂强效安非他命,让胖猫清醒的看着自己被钝刀割肉而死灭。
早期舆论导向
事件之初,我们可以清晰的看见这条猜疑链的一部分,男性会猜疑女性是不是谭竹?自己是不是胖猫?家长会怀疑自家的女孩是不是谭竹?或者被误认为是谭竹?自家的男孩是不是胖猫?家长们也相互怀疑,连他们的长辈也要跟着操心怀疑。甚至相爱的人也会因为一些小矛盾,强行把自己和胖猫事件联系起来,导致感情破裂。可见这事儿的影响有多大!这条猜疑链延申有多广,影响有多深。

猜疑链的自我强化
猜疑链最可怕的地方在于它可以导致最坏结果的发生,这和猜疑链的本质有关。形象解释就是:假如美国怀疑你有原子弹,那么你最好真的有!假如你没有,你也会强行让自己有,以平衡核威慑力,否则你会因为莫须有的罪名被制裁肢解。当别人怀疑你是捞女的时候,你最好真的是捞女,否则网暴和歧视会把你往绝路推,哪怕你真的不是捞女。

看到了吧?猜疑链导致的不仅仅是人与人之间的猜疑,它还会让猜疑往最坏的结果上演化,这个坏结果又会反过来产生新的猜疑链,强化原有的猜疑链,因为之前只是猜疑,现在猜疑变成了事实,用事实去强化猜疑,永远比用猜疑强化猜疑要猛的多,这是猜疑链的一个明显的正反馈机制。

谁编织的猜疑链?
“女权”“自由”“大女子主义”和“大男子主义”“传统”“忠贞不渝”这两大类思想的矛盾共同编织了这个覆盖全民的猜疑链。那些引爆舆论的“某薇事件”“觉醒姐反智言论”“霸道总裁爱上我”以及各种引爆情绪G点放大矛盾的小短剧和小作文,都是这个猜疑链的幕后推手。

猜疑链一旦形成,想连根拔出,基本不可能,它会不会导致全民思想大滑坡?会不会导致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大崩盘?会不会演化为道德体系崩盘?这个猜疑链会还会延生多久?有类似历史可以参考——司马懿指洛水为誓。
———————————下期说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