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一所大学是不是具备普世意义上的优秀特质?标准或许多种多样:学科建设水平位居世界前列、名师大家汇聚一堂、科研成果层出不穷。然而,在笔者看来,一所真正意义上的好大学应该是无围墙、无壁垒的。它不该让学科划分成为学生自由探索的阻碍,也不应该让课堂限制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
事实上,国内高校中已有顶尖高校对此展开探索,比如清华大学与北京大学联合组建的生命科学联合中心,打破两校院系壁垒,推动多学科交叉研究,更通过结合自主科研实践的培养方案,为生命科学领域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提供了跨校联合的典范。

而在高校内部联合培养的探索中,吉林大学以“项目制”培养为抓手,走出了一条贴合自身学科优势、聚焦学生成长需求的特色发展路径。

这一源于美国欧林工学院新工科教育模式的“项目制”教学,对学生而言,最大的价值在于打破了传统课堂的知识边界。吉林大学依托学科门类齐全的优势,已建设60家“项目制”创新实践基地,覆盖各个学科及30个学院,通过跨学院、跨学科的资源整合,让学生不再局限于本专业的学习框架。
这种无壁垒的资源调配方式,让学生从入学起就能根据兴趣选择发展方向,而非被专业标签束缚,也让原本分散在不同学院的优质资源,真正成为每个学生可触达的成长助力。

更关键的是,吉大构建的全链条实践教育体系,让学生从学到用的转化有了清晰的落地路径。与单纯的理论教学不同,这里的实践并非零散的实习或实验,而是以市场需求和实际问题为导向,覆盖从市场痛点调研、产品研发、迭代升级到推广落地、产品管理、财务分析的全环节,每个环节都力求让学生掌握行业前沿信息与技术。
以“吉速方程式车队”为例,这支由汽车工程学院、机械与航空航天工程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等10余个学院328名本科生组成的团队,从大一到大四跨学科协作,将课堂理论直接应用于赛车设计,通过仿真模拟、发动机台架实验等验证所学;他们自主设计、加工、装配的赛车 Gspeed Future Vector,在2025中国大学生方程式汽车大赛中力克众多强校勇夺总冠军,至今已经斩获7冠,实现6连冠,代表中国大学生方程式赛车最高水平。
以此来看,对参与其中的学生而言,这不仅是一场比赛,更是一次完整的工程实践:他们能在协作中提升团队能力,在解决技术难题时深化专业认知,甚至还累计发表了100余篇高水平学术论文、产出30余项国家专利,而车队连续十五年100%的就业率,更让这些实践经历直接转化为未来职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这些项目虽无统一的标准答案,却为学生提供了“试错”与“探索”的空间—、在这里,知识不再局限于书本上的文字,而是转化为解决问题、创造价值的实用工具,学生的每一次尝试,都是对自身能力边界的勇敢突破。
吉林大学的项目制教学,不仅为学生提供了60个实践基地,更赋予他们将梦想付诸实践的机会。吉大真正实现了无围墙、无壁垒的教育理念,让各学科知识自由流动,让学生的兴趣与潜力得到了最大程度的释放。每一个项目都是一次成长的契机,每一次实践都是向未来靠近的坚实步伐,这样的学习经历,远比单一的学历标签更能支撑学生长远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