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一代帝王的自述:关羽三次求救:成都为何不理?朕查清真相是孔明压下文书?

提到蜀汉灭亡,九成以上的人都骂阿斗“扶不起”,把亡国锅全扣他头上。可朕咽气那刻越想越不对劲:朕刚撒手时,蜀汉家底明明不薄

提到蜀汉灭亡,九成以上的人都骂阿斗“扶不起”,把亡国锅全扣他头上。

可朕咽气那刻越想越不对劲:朕刚撒手时,蜀汉家底明明不薄——孔明坐镇中枢,云长翼德的旧部尚在,怎么短短四十年就从“三足鼎立”垮到亡国?

更让朕在九泉之下心惊的是,后来听闻考古队在孔明北伐的祁山军营遗址里,挖出了一批士兵家书。

那些泛黄的麻纸字里,藏着比“乐不思蜀”更戳心窝的真相——蜀汉的根,早被孔明的团队章法埋了致命隐患。

一、云长之死:朕的“头号猛将”,咋成了没人驰援的孤狼?

朕当年从织席贩履拉起队伍,最信的就是“兄弟同心,其利断金”。

可朕白帝城托孤后,孔明掌了权,偏要让云长独守荆州——那可是朕的半壁江山,是北伐的根基啊!

他就给了句“北拒曹操,东和孙权”的空口号,既不派法正那样的谋士辅佐,也不调赵云的部曲增援。

后来朕才知,云长围樊城、斩庞德时,东吴吕蒙已白衣渡江抄了后路。

他连续三次派廖化向成都求救,文书全被孔明以“荆州兵精,可暂守”压了下来。

孔明忘了,再猛的虎,也架不住群狼围堵啊!云长败走麦城时,身边只剩十几个骑兵,最终身首异处,朕的半壁江山就这么没了。

二、马谡失街亭:朕早说这孩子不靠谱,孔明偏要“拔苗助长”

马谡这孩子,朕见过几次,陪朕聊兵法时头头是道,堪比纸上谈兵的赵括。

朕临终前攥着孔明的手叮嘱:“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可他偏不听。

第一次北伐时,孔明竟把街亭这咽喉要道交给马谡,只派王平当副将。

王平是从行伍里拼出来的,劝马谡“当道扎营,深挖壕沟”,可马谡偏要学“置之死地而后生”,把营扎在山顶。

结果魏军一来就断了水源,士兵们渴得互相争抢,军营瞬间大乱。

街亭一丢,北伐的粮道被断,孔明只能挥泪斩马谡,第一次北伐就这么泡汤了。

三、孔明的“死扛”:朕的丞相,咋活成了没人能替的独行侠?

孔明的忠诚,朕一万个放心;他的本事,蜀汉没人能比。

可他有个致命毛病——啥事儿都要自己扛。《三国志》里写,他晚年每天处理几十斤公文,连士兵犯了二十军棍的小错都要亲自批。

有个老兵家书里写:“丞相夜以继日批文书,吾等半年未见其面,只知有丞相,不知有陛下。”

这话戳中了要害!朕当年打天下,文靠孔明、法正,武靠关张赵马黄,从不敢独断专行。

可孔明掌政后,把权力攥得太紧,蒋琬、费祎这些后辈,连练手的机会都没有。

他54岁就累死在五丈原,身后连个能接棒的人都没有。

阿斗后来“乐不思蜀”,朕不怪他。孔明走后,朝堂全是孔明提拔的老臣,他一个年轻人根本插不上手,除了当“甩手掌柜”还能咋办?

朕的心里话:打天下靠兄弟,守天下靠团队

后人总说蜀汉亡于“后主昏庸”,可朕看得明白——团队先散了,江山才守不住。

孔明的忠诚天地可鉴,可他太想报朕的知遇之恩,把所有担子都扛在自己肩上。

能打天下的从不是孤胆英雄,而是能让每个人都发光的团队。

各位看官,你们说要是孔明听了朕的话,放开手培养新人、分权给下属,蜀汉能一统天下吗?欢迎在评论区聊两句!关注我,听我讲历史上那些没说透的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