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黑白枰间藏风雅:围棋凭什么跻身'琴棋书画'四艺?

漫步在江南古镇的文人故居,案头陈设总有着惊人的相似:七弦古琴裹着素雅棉垫静立一角,狼毫笔斜倚在温润的端砚旁,水墨丹青悬于

漫步在江南古镇的文人故居,案头陈设总有着惊人的相似:七弦古琴裹着素雅棉垫静立一角,狼毫笔斜倚在温润的端砚旁,水墨丹青悬于粉壁之上晕染出山水意境,而一方纹楸棋盘(即围棋盘),必在案几中央占据一席之地。“琴棋书画” 这四个字,如同刻在中华文化基因里的符号,流传千年未曾褪色。可细想便会生出疑问:古往今来棋类繁多,为何唯独围棋能与琴、书、画并列,成为文人雅士的 “标配”?东晋名士支遁观棋时曾感叹 “何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或许,这方寸棋盘间,正藏着与琴书画同源的精神密码,等待我们一一解锁。

一、密码一:宇宙观的微观投射,四艺共享的哲学根基

围棋的棋盘从诞生之初,便带着 “天人合一” 的深刻烙印。汉代史学家班固在《弈旨》中早已给出精准注解:“局必方正,象地则也;道必正直,神明德也”。纵横交错的十九道线条,在棋盘上交织出三百六十一个交叉点 —— 这个数字并非巧合,恰好对应着古代历法中一年的天数,暗合 “周天之数”。对弈时,黑子为阴、白子为阳,落子间的攻防进退、取舍得失,正是《易经》中 “一阴一阳之谓道” 的鲜活演绎,每一局棋都是一次对宇宙规律的微观模拟。

这种哲学内核,与琴、书、画三艺形成了高度契合的精神共振。古琴以七弦对应北斗七星,弹奏时追求 “大音希声” 的空灵意境,让听者在无声处感受天地韵律;书法通过笔墨的浓淡干湿、线条的粗细转折,在纸上表现虚实相生的韵味,讲究 “力透纸背” 的气韵贯通;绘画则巧用 “计白当黑” 的留白技巧,在有限的画幅中勾勒无限的想象空间。正如近代国学大师薛佩生所言,四艺皆以 “虚实相生” 为灵魂,在有限的载体中构建出无限的精神世界。围棋大师吴清源曾说 “围棋是一种艺术,一种生命的哲学”,这句话放在琴、书、画之上,同样成立。

二、密码二:无言之境的精神共鸣,文人的 “无声对话”

琴、棋、书、画本质上都是文人雅士的 “自我观照” 之术,是心灵与世界对话的媒介,而围棋特有的 “手谈” 之妙,尤其贴合文人内敛含蓄的审美追求。古琴有弦外之音,能让听者在旋律之外体悟心境;书法有笔外之意,观者可从笔墨间读懂书写者的性情;绘画有象外之趣,赏画人能透过画面想象背后的故事;围棋则更进一步,以落子不语的 “手谈” 方式,实现 “不语而屈人之兵” 的境界,每一步棋都是无声的交流,每一次对弈都是心灵的碰撞。

明代《弈人传》中记载的 “烂柯山” 传说,更是将围棋的意境推向了极致:樵夫王质进山砍柴,见两位仙童在石上对弈,便驻足观看。待一局终了,他低头发现手中的斧柄早已腐烂,下山后才知人间已过百年。这个传说之所以流传千年,正因为它道出了围棋超越世俗时间的独特魅力 —— 对弈时,文人可暂时脱离尘世的纷扰,在黑白世界中进入物我两忘的境界,这与弹琴时的凝神、写字时的专注、作画时的沉浸,有着相同的精神内核。

历史上的文人墨客,早已用行动证明了这份共鸣。唐代诗人王维在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的禅意山居里,常与好友裴迪对弈至深夜,让棋子的落盘声与山间的清泉声交织成趣;北宋苏轼被贬黄州时,在 “缺月挂疏桐” 的孤寂夜晚,以 “闲敲棋子落灯花” 的闲逸,排遣内心的苦闷;清代文学家李渔更是直言 “弈棋不如观棋,观棋不如听琴”,一句话点破了四艺共通的本质 —— 它们都不是单纯的技艺展示,而是让心灵沉潜、修养身心的修行方式。

三、密码三:历史的选择,士大夫的 “身份标识”

围棋能跻身 “四艺”,并非偶然,而是千百年历史筛选的必然结果。早在六朝时期,围棋就已成为 “士人四艺” 的重要组成部分,《南史》中记载的柳恽,“善弈棋,为当时第一”,其在围棋界的地位,堪比书法界的王羲之,成为文人雅士追捧的对象。反观其他棋类,如象棋,直至南宋才基本定型,且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被视为 “贩夫走卒之戏”,难以登上文人书房的 “大雅之堂”,从未进入核心陈设的行列。

更关键的是,围棋的 “九品制” 与书画的 “品第论” 形成了完美的呼应,进一步巩固了它的文化地位。围棋的九品从 “入神”“坐照” 到 “守拙”“若愚”,不仅是对棋艺高低的评价,更是对弈者人格修养的考量;而书画的评价体系中,从 “神品”“妙品” 到 “能品”,同样将技艺水平与创作者的精神境界绑定。这种 “以艺观人” 的评价逻辑,让围棋与书画在文化认知上达成了高度统一。

唐代更是将这种认可推向了顶峰 —— 当时的科举制度中,专门设立了 “棋待诏” 这一官职,让围棋高手得以进入翰林院,与文人墨客、学者名士平起平坐,参与宫廷文化活动。这种官方层面的文化认可,是其他任何棋类都无法企及的,也让围棋彻底成为士大夫阶层的 “身份标识”,稳稳地站在了 “四艺” 的行列中。

四、当代回响:黑白世界里的永恒生命力

如今,围棋早已跨越国界,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的 “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但它的核心魅力从未因时代变迁而褪色。人工智能 AlphaGo 虽能算出千万种棋局变化,却无法复制吴清源大师在对弈中 “以中盘治孤展现的生命张力”,也无法体会 “弃子争先” 中蕴含的人生智慧 —— 因为围棋从来不止是计算的游戏,更是精神的修行。

现在的孩子们学习围棋,家长们看重的也不只是计算能力的提升,更多的是希望孩子在黑白对弈中,学会面对得失、懂得取舍、培养耐心;成年人下围棋,则是在快节奏的生活中,寻找一个安放心灵的角落,在落子间平复焦虑、沉淀思绪。就像古琴仍在奏响《广陵散》的激昂,书法仍在书写《兰亭序》的飘逸,围棋也在黑白交错的棋盘上,延续着中华文化的精神血脉。

合上书卷,再看那方静静摆放的纹楸棋盘:三百六十一个交叉点,既是古人对宇宙的浪漫想象,也是今人安放心灵的精神角落。这或许就是围棋能跻身 “琴棋书画” 四艺的终极答案 —— 它从来不是简单的娱乐游戏,而是中国人观照世界、修炼内心的独特方式,是流淌在文化基因里的风雅与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