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小米空调“巨省电”争议升级:消费者吐槽“名不副实”!

一、事件脉络:从营销创新到监管关注1.宣传策略的推出小米自2024年起在空调产品线中推出“巨省电”系列,将该名称置于产品

一、事件脉络:从营销创新到监管关注

1. 宣传策略的推出

小米自2024年起在空调产品线中推出“巨省电”系列,将该名称置于产品主图中央,并搭配“新一级能效”“灵云智控引擎”等技术标签。宣传页面强调APF值(全年能源消耗效率)达5.65,高于国家标准4.5,同时通过“一晚一度电”等具象化表述强化节能印象 。

2. 消费者质疑与行业讨论

2025年10月,有消费者发现“巨省电”并非国家标准术语,而是产品系列名,且实际使用中耗电量受环境温度、房间密封性等因素影响显著,与宣传存在落差。家电行业观察人士刘步尘指出,“巨省电”标签易使消费者忽视能效数据的实验室条件,构成“模糊性误导” 。

3. 监管介入与企业回应

市场监管总局多次强调对家电能效宣传的专项检查,小米随后调整宣传页面,加粗标注“巨省电为系列名称”并添加检测报告二维码。同时,小米推出“10年免费包修”售后服务,试图通过延长质保转移争议焦点 。

二、争议焦点:法律、技术与商业伦理的三重博弈

1. 广告法边界的模糊性

根据《广告法》第八条,广告内容不得含有虚假或引人误解的情形。小米“巨省电”宣传虽基于真实能效数据(APF 5.65),但其未在主视觉中显著标明测试条件(如室外温度30℃、室内起始温度30℃),且“巨省电”作为非标准术语易使消费者产生“绝对省电”的认知偏差。北京市京师(深圳)律师事务所律师朱炳佳指出,若限定条件字体过小或位置不显著,可能构成误导性广告 。

2. 能效数据的场景适用性

实验室数据与实际使用存在显著差异。以1.5匹机型为例,实验室测试显示8小时耗电0.9度,但在35℃高温环境下,耗电量可能翻倍。消费者实测数据显示,部分用户在夏季高温时段使用“巨省电”空调,月均电费较旧机型仅节省10%-15%,与“巨省电”的宣传预期不符。

3. 售后服务的附加条件

小米为“10年免费包修”设置多重限制:需在收货7日内上传发票及安装工单、每年提交保养记录、非官方移机或维修将丧失资格。此类条款被质疑为“隐性门槛”,实际可享受10年质保的用户比例可能低于预期。

三、行业影响:倒逼宣传规范化与技术透明化

1. 监管政策的收紧信号

市场监管总局在《推动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中明确要求,家电能效宣传需标注检测依据及适用条件,并计划于2026年1月起禁用“超省电”“极致节能”等自创术语 。这一政策调整不仅针对小米,也将影响美的“酷省电·一度电”、格力“节能王子”等同类宣传。

2. 头部企业的策略分化

- 技术参数透明化:格力、美的将宣传重点从“概念营销”转向能效数值对比,例如格力旗舰空调在页面嵌入CMA认证检测报告,标注不同工况下的耗电量。

- 服务差异化竞争:海尔推出“终身免费清洗”,奥克斯提供“30天无理由退货”,试图通过增值服务替代单纯的能效宣传。

3. 消费决策的理性化趋势

第三方平台数据显示,2025年Q3空调销量前十机型中,能效等级与用户评价的相关性提升至78%,较去年同期增长12个百分点 。消费者开始主动查询“中国能效标识网”的官方数据,并通过“能效比/价格”公式进行横向对比。

四、消费者应对:从被动接受到主动维权

1. 信息核查的三步骤

- 查认证:登录“中国能效标识网”输入型号,验证APF值、制冷量等核心参数是否与宣传一致。

- 看场景:要求商家提供高温环境(如35℃)下的实测数据,避免被实验室条件误导。

- 留证据:保存发票、安装工单及宣传页面截图,作为后续维权依据。

2. 维权途径的多元化选择

- 平台投诉:通过电商平台“价格保护”“虚假宣传”通道提交材料,要求退一赔三。

- 行政举报:向市场监管部门提交书面投诉,附检测报告及宣传页面截图,要求立案调查。

- 法律诉讼:若涉及金额较大(如万元以上),可委托律师提起民事诉讼,主张欺诈赔偿。

3. 长期使用的节能建议

- 合理设置温度:制冷时调高2℃、制热时调低2℃,可降低10%-15%能耗。

- 优化使用习惯:定期清洗滤网、避免频繁开关机、利用峰谷电价时段运行。

- 设备升级:搭配智能插座实时监测耗电量,或选择光伏空调等绿色能源设备。

小米“巨省电”争议折射出家电行业从“规模竞争”向“价值竞争”转型期的阵痛。企业需在营销创新与合规经营之间找到平衡点,而消费者则需提升能效知识储备,主动参与市场监督。随着《家用电器能效标识管理办法》修订版的实施,行业将进入“技术参数透明化”新时代,唯有真正以技术实力为支撑的品牌,方能在这场信任重构中胜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