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个特殊现象不知道大家注意到没有,为什么其他名将基本没争议,反而是韩信争议最大?
以秦始皇统一中国为界线划分封建社会,之前是贵族政治,之后是官僚政治。
秦之前的夏商周是贵族政治,普通人连字都不认识,很难成为名将,虽然也有目不识丁的将领,很难成为全面的名将,只有理论和实践合二为一,才是真正的名将。
中国古代的军事体系构建于姜子牙、孙武、吴起等名将,到战国时期,就有很多军事著作流传下来,比如《孙子兵法》、《司马法》、《尉缭子》、《吴子》等等。
战国时期能够读上兵法,并且有机会带兵打仗的,清一色出身贵族,像战国四大名将都是出身贵族,还包括孙武、孙膑、吴起、尉缭等等。
战国时期的战争,就是贵族对贵族的战争,谁的能力强,谁就能打赢。
到了秦末汉初,其实与战国时期差不多,秦始皇仅仅统一中国才15年就去世了,整个社会并没有完全转变过来,依然是战国遗风。

从韩信的行为和作风来看,他就是出身贵族,韩信身材高大,这是基因的作用,贵族吃得好,只要基因不差,自然身材高大,就算基因差一点,也能通过联姻来改进。
韩信喜欢佩剑,这同样是贵族行为;韩信不从事生产劳动,哪怕饿死也不干,这还是贵族行为。
如果是普通的农民,根本就不可能天天佩剑,唯一的时间就是面朝黄土背朝天。
韩信打仗用到的谋略,都来自兵书的学习和自我吸收,他有这些军事知识作铺垫,再加上学习能力强,才能谋略百出,战无不胜。
否则一个没有任何军事经验的人,绝对不可能成为韩信那样的兵仙,你没有任何围棋经验,能成为九段高手吗?
名将之所以成为名将,根本原因就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如果没有实践经验,那就是纸上谈兵,无论他的理论有深厚。
韩信打仗能赢,主要原因就是他有理论,然后学习能力强,其次就是对手太弱,双方存在信息代差。

战国时期的贵族与贵族打仗,是没有信息代差,作战双方将领有可能都读过《孙子兵法》,但是秦末汉初不一样,那是一个混乱的年代,是农民和旧贵族起来造反的时期。
陈胜、吴广也不是普通的农民,陈胜能说出“苟富贵,无相忘”的话,知道扶苏是被胡亥害死的这种内幕消息,还能喊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样的话,绝对不是普通农民。
那个时候的普通农民99%是文盲,不识字的,还有1%像刘邦家族这样的不普通农民,有认字的机会,甚至刘邦不劳动,其家族也能生活。
韩信能被刘邦重用,那是因为韩信有军事理论,有自己的想法,这样的人不管有没有实践经验,在当时就是人才了,已经是属于极少数的1%之内的人。
秦统一天下之后,没多少人会一直读兵书了,天下都统一了,没有战争了,读兵书有什么用?谁会想到秦始皇一死,天下就大乱?
韩信的运气特别好,在于他读了不少兵书,然后就遇到天下大乱,他这样的人天生就是为乱世而生的,如果是盛世,谁知道韩信是谁?盛世的话,韩信连个亭长都混不上,空有军事才能是没用的。

刘邦对于重用韩信是持怀疑态度,夏侯婴最先推荐韩信,刘邦没有重用,萧何逼着刘邦重用,刘邦才封韩信为大将,依然没有重用。
因为打仗跟出谋划策不一样,打仗输了,可能命都没了,出谋划策失误一次,不至于丢命。
还定三秦之战,刘邦采用韩信的谋略,然后自己率军打仗,此战韩信只是作为参谋使用的,没用任何战斗经验记载。
彭城之战依然没有,直到张良在下邑建议刘邦重用三个人(韩信、彭越、英布),韩信才有领兵作战的机会,第一次率军作战是京索之战,韩信也不是主将,只是参与。
韩信作为主将是对魏作战开始的,因为刘邦经过考察,认为韩信能够独当一面,这还包括张良给刘邦的信心。
韩信的对手是魏豹、夏说、陈馀、田广、田横、龙且等人,这些人没一个懂兵法和谋略的,魏豹就是个平庸之人,尽管率军攻下魏地二十多座城池,他的对手名字都没有一个记载。
夏说仅仅在史书上出现了名字,没有任何多余的记载。
很多人为了吹韩信的战绩,把陈馀都吹成名将了,陈馀这个人爱好儒学,跟张耳是好友,协助武臣攻克赵国二十多座城池,打败过武臣的部将李良,除此之外,并没有特别的能力,人家魏豹不也攻克魏国二十多座城池,况且陈馀攻克赵国也不是他独自领兵,而是跟武臣一起作战的。

韩信攻齐是在牺牲郦食其的性命,在齐国毫无防备之下偷袭成功的,龙且算是韩信所有对手中能力最强的,但龙且只有勇猛没有谋略,连曹参都打不赢。
韩信打仗惯用谋略,从不硬拼,攻魏是声东击西,攻赵是背水一战,攻齐是偷袭获胜,攻龙且是半渡而击,以谋略作战,打的是技能战,而韩信的对手不能识别谋略,自然是输。
韩信打仗更像是信息不对称作战,他懂兵法,有谋略,对手不懂这些,只知道硬拼,机械式地防守,但凡对手有一个懂谋略的,韩信这仗就很难打,李左车如果是陈馀的位置,韩信想打赢就要费很大的劲。
举个例子,司马懿与诸葛亮对战,诸葛亮的谋略,大多数司马懿能看出来,就能做相应的防守,无论诸葛亮用什么谋略,司马懿就是不动,以消耗战对付,根本就没有办法。
这是因为双方的谋略水平相当,所以打仗不好看,变了消耗战。

再比如司马懿斩孟达、平辽东,因为双方主将能力差距巨大,谋略不在一个水平,所以司马懿能够谋略百出,这样打仗就看起来很精彩,司马懿不经通报,先斩后奏急行军1200里打了孟达一个措手不及,司马懿平辽东是声东击西,隐藏实力,直捣黄龙,一举攻克。
韩信没有遇到势均力敌的对手,因为他站在刘邦的平台上,那个时代最优秀的人才都在刘邦帐下,虽然垓下之战韩信对战项羽,但这个大战谋略都是张良和陈平等人设计的,是刘邦身边的智囊团促成的,韩信只是参与而已,到了这一步,项羽失败只是时间问题。
在韩信的时代,军事能力最强的是项羽,他是那个时代的天花板,要不是政治能力不如刘邦,项羽也不至于失败。
秦末汉初的军事能力排名:项羽最强,韩信次之,刘邦第三。
战国时期,军事能力最强的是白起,无论是战争规模,还是战争烈度,谋略水平,白起都不差,战国四大名将中,白起跟李牧差不多水平,王翦次之,廉颇真不行。
整个夏商周来说,姜子牙过于遥远,不参与排名,其他的军事能力排名:孙武最强,白起次之,吴起第三,李牧第四。

放眼整个中国历史冷兵器时代,比韩信军事能力强的人有这些:
孙武、白起、吴起、李牧、项羽、李靖、霍去病、岳飞、戚继光、徐达。
老有人拿兵仙说事,兵仙这个名号是明朝一个不知名的文学家茅坤评的,韩信同时代甚至后世除了这个茅坤之外,没人称韩信为兵仙,直到网络时代兴起,韩信仿佛真的成仙了。
里面最值得一说的就是李靖,李靖无论是谋略,还是战役,还是功绩,全面超越了韩信,他是跟韩信打仗风格最接近的人,没有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