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开宝马三系赚时薪5块?县城2万年轻人的“亏本班”,却是婚恋市场的最优解

在大城市上班,奔着挣钱去是天经地义的事。可在小县城的体制内,藏着一个庞大的 “怪打工人” 群体。某欠发达县的数据显示,当

在大城市上班,奔着挣钱去是天经地义的事。可在小县城的体制内,藏着一个庞大的 “怪打工人” 群体。某欠发达县的数据显示,当地体制内临聘人员多达28806 人,是正式在编人员(15580 人)的 1.8 倍。

他们每天工作 8 小时以上,月薪仅 1000 来块,却开着奥迪、奔驰上班,买件羽绒服花四五千眼睛都不眨 —— 你肯定懵了:这班是来赔钱的吧?别急,这背后的真相,颠覆你对 “上班” 的所有认知!

一、先算笔账:月薪 1000 的班,到底有多 “亏”?

别觉得月薪 1000 的体制内临时工,是给没学历、没能力的人准备的。

恰恰相反,能上这种班的大多是年轻人,甚至有不少本科生 —— 近五年,选择回县城就业的本科毕业生比例从 20%升至25%,其中14.9% 的人首选政府及公共管理类岗位,远超全国平均水平 8.1 个百分点,而这类岗位中临时工占比极高。

他们的日常根本不轻松:早上 8 点半准时到岗,先给办公室前辈泡好茶、烧好水,接着整理会议纪要、核对 Excel 数据,偶尔扛着资料跑社区调研;下午协助组织讲座、登记参会人员,下班前还得整理好台账。

可这份实打实的 8 小时工作,换来的收入少得可怜:全国县城临聘人员人均年收入约1.61 万元,折算下来月薪仅 1340 元,而同期正式在编人员人均年收入高达 12.83 万元,差距近 8 倍。

咱们来算笔生存账:

吃饭:一个月至少 800 块;通勤、房租、水电费:就算住家里,杂七杂八也得几百;买衣服、交取暖费:这钱根本不够塞牙缝。

也就是说,除了彻底拒绝所有消费,上这个班本质是 “倒贴钱”—— 可这群人,偏偏不差钱!

小姑娘工资不够买一件羽绒服,照样天天提前到岗整理文件;小伙子开着宝马三系,一天工资才 40 块,光油费就得花 20 块,却从没缺席过社区调研。

更离谱的是算时薪:8 小时工作制下时薪仅 5 块,还不如租个充电宝赚得多,甚至不如在家刷短视频。

二、真相扎心了:这班不是 “挣钱渠道”,是 “娱乐消费”!

既然上班赔钱,为啥 2 万多人挤着去?

答案很简单:对他们来说,上班不是为了谋生,是一种 “消费”,一种和钓鱼、瑜伽、旅行一样的娱乐活动 —— 花时间、花点钱,买个自我满足和身份标签。

你想啊,在县城这种社交圈紧密的地方,20 多岁的年轻人天天不上班,后果有多严重?

麦可思数据显示,县城就业的本科生超四成(41%)是工作后主动回流的,他们最看重的就是 “稳定身份”。

在父母亲戚眼里,“没工作” 就是 “游手好闲”;在相亲市场上,直接被一票否决 —— 没人愿意跟 “天天在家刷短剧” 的人处对象。没结婚时 “不上班”,根本没法在县城社交圈立足。

三、最优解:为啥不选月薪过万的工作,偏要 1000 的临时工?

有人会问:县城里跑外卖、卖烤冷面能赚上万,为啥偏选 1000 的班?3 组数据戳中县城年轻人的痛处:

体面比钱重要:跑外卖风吹日晒,卖烤冷面守街头,而体制内临时工有 “办公室滤镜”—— 数据显示,县城就业的本科生中 40% 在政府 / 事业单位工作,比全国平均水平高 18 个百分点。哪怕只是整理台账,也比 “跑外卖” 有面子。

解决婚恋刚需:相亲时 “体制内” 标签自带加分项。尤其对男性而言,15.3% 的县城就业男生成首选政府及公共管理行业,远高于教育行业的 9.6%,本质就是借岗位提升婚恋竞争力。

社交安全感:县城体制内就业稳定性极强。逢年过节走亲戚,“在 XX 单位上班” 能换来一句 “稳定” 的夸赞;朋友聚会聊天也更有话题感。

所以别再嘲笑这 2 万多 “怪打工人” 了 —— 他们比谁都清醒。这份月薪 1340 的工作,赚的不是工资,是 “身份认同感”“社交入场券” 和 “婚恋加分项”。

就算一分钱不给,也有人愿意来,因为它给了县城年轻人在社交圈立足的底气。你身边有这样的 “体制内临时工” 吗?他们的工资和日常是怎样的?评论区聊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