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医疗实践中,经常遇到患者或部分医务人员认为“植入心脏或血管支架后不能进行核磁共振(MRI)检查”的观点。这种看法往往源于对陈旧知识的固守,或缺乏对最新医学证据的了解。事实上,这种“不能做”的断言属于典型的闭着眼睛、拍脑袋式的“超越指南”行为——既缺乏研究证据支持,也罕有实际案例表明支架术后进行MRI会导致问题。
几乎所有市面上的冠状动脉支架产品在 MRI 时都是安全的,可在 ≤ 3.0 T 的 MR 设备上进行检查。2007 年前的外周动脉支架可能存在弱磁性,但通常认为在手术 6 周后也可以行 MRI 检查。
一、国际权威机构声明:绝大多数支架允许MRI检查早在2007年,美国心脏学会(AHA)、美国心脏学基金会(ACCF)、北美心脏成像学会(NASCI)及心血管磁共振学会(SCMR)就联合发布了一项科学声明,明确指出:
目前市场上大多数的冠状动脉支架、脑血管支架及周围血管支架均标注为 “MR safe”(磁共振安全) 或 “MR conditional”(有条件磁共振安全)。所有现有冠脉支架均为非磁性材质,可在植入后立即接受 3.0 T 及以下场强的MRI检查。极少数早期的弱磁性支架(多见于2007年前),建议在植入6周后再进行MRI检查,此时支架已足够稳定,不会因磁场作用发生移位或热效应。这一声明彻底颠覆了“支架后绝对不能做MRI”的传统观念,为全球临床实践提供了重要依据。
二、中国专家共识:明确推荐MRI是安全的2017年,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联合相关专业学会发布了《磁共振成像安全管理中国专家共识》,其中对血管支架后的MRI检查做出如下推荐:
几乎所有市面上的冠状动脉支架产品在MRI检查中都是安全的,可在 3.0 T(含)以下的MR设备上进行检查。2007年前生产的部分外周动脉支架可能存在弱磁性,但通常认为在手术6周后行MRI检查是安全的。该共识还强调,临床医生应依据产品说明书和最新指南做出决策,不应以“经验”或“推测”拒绝患者的必要检查。
三、支架说明书怎么写?查阅目前临床常用的心脏支架(如药物洗脱支架DES、裸金属支架BMS)、颈动脉支架及周围血管支架的说明书,可以发现:
绝大多数产品明确标注兼容MRI检查,至少在1.5 T及3.0 T场强下是安全的,且无植入后时间限制。
这说明,医疗器械本身在设计、测试和审批阶段就已充分考虑MRI兼容性问题。
17项研究一致支持MRI安全性,结果表明:
未发现与MRI相关的心脏不良事件;支架无移位、无热损伤、无功能受影响;即使是术后早期(8周内)接受MRI,也未增加临床风险。在医疗决策中,我们应遵循证据、尊重指南,避免陷入“想当然”的误区。只有科学的态度,才能为患者提供既安全又有效的医疗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