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一桩跨越四十年的触电赔偿争议:合法权益与生存困局

一、悲剧开端:1986年触电事故与千元赔偿的时代印记1986年盛夏,一场意外骤然降临。张某的妻子刘某在自家包产田栽秧时,

一、悲剧开端:1986年触电事故与千元赔偿的时代印记

1986年盛夏,一场意外骤然降临。张某的妻子刘某在自家包产田栽秧时,被供电所架设的高压线脱落击中,不幸触电身亡,年仅35岁。这起事故,成为张某后半生命运的转折点。

据四川省米易县镇人民政府文件记载,事故发生后,协调确定赔偿金额为1000元,由乡政府250元、供电所250元、二大队250元、三大队250元共同凑集。据当事人亲属陈述,这样的赔偿金额难以让家属接受。当事人亲属陈述,“当时家里急用钱,就把字签了,事后回想,感觉赔偿金额与生命的价值相去甚远”。这种朴素的感慨,反映了对生命价值的思考,以及对当时赔偿情况的看法。而这次签字,也开启了张某此后数十年漫长的信访之路。

二、漫长信访路:生活困局与多方协调

刘某的离世,让张某的生活逐渐陷入困顿。1999年,他与第二任妻子结婚,本想重新组建家庭寻求依靠,却在2024年遭遇离婚,继子也因此不再赡养他。自此,张某孤身一人,每月仅有一百多元的老年人补助,经济来源彻底断绝,生活难以自理。

在生存压力和对当年赔偿的不满双重驱动下,张某踏上了漫长的信访之路。从张某提供的民事接待交办单可见,他多次向相关部门反映情况,核心诉求有二:一是认为1986年供电所的赔偿过低,要求电力公司承担更多责任并解决其生活困难;二是希望电力公司出资为刘某立碑,以作纪念。

为了反映诉求,张某不仅多次前往镇政府、县政府信访部门,还曾前往攀枝花市走访。《信访局关于交办张某到市走访事项的函》显示,2025年8月14日,信访局向镇、县供电分公司发函,将张某到市走访的事项交办,要求镇牵头,县供电分公司配合,按照《信访工作条例》有关规定认真办理,并在2025年9月13日前反馈办理情况。

期间,张某得到了部分村民的支持。材料中那份布满红色手印的联名书,记录了数十位村民的签名和身份信息,他们以这种方式证明张某的处境,希望能为他的诉求增加分量。这不仅是对张某个人遭遇的同情,也折射出乡村社会对公平正义的朴素期待。

镇政府也多次介入协调,政府信访处理意见书提到,镇政府建议张某到村民委员会申请临时救助补贴,按民政相关政策办理。但这些措施,主要着眼于解决其生活困难,与张某关于电力公司责任认定的核心诉求尚存距离。

三、2024年协议:生活补助与尚待厘清的责任问题

2024年11月21日,张某与贤家村村民委员会签订了一份协议。协议约定,鉴于张某生活困难且不符合相关民政救助政策,从2024年11月21日起直至张某身故,由村民委员会每月支付他700元,用于解决其生活事宜。支付方式为每月20日由张某自行到村委会领取并出具领条。

这份协议的签订,暂时缓解了张某的生活压力,但协议中的相关条款也意味着其放弃了后续索赔的权利。协议明确规定,张某不得再以刘某触电离世一事向任何部门、单位、企业提出赔偿请求,也不得因此以刘某触电离世一事为由,向任何单位、部门、企业进行非正常上访。这意味着,张某以放弃对电力公司的索赔权利为代价,换取了每月700元的生活补助。

然而,张某的核心诉求并非仅仅是生活补助,而是希望电力公司对1986年事故的责任予以确认和承担。他认为事故源于供电所线路问题,电力公司应负主要责任,而当前的补助方案并未直接回应这一责任问题。从政府文件的答复中可见,电力公司对于张某的诉求持有不同意见,这使得关于电力公司责任的认定问题尚未有明确结论。

对于张某而言,每月700元的现金补助是生活的依靠,但这并不能消解他对当年事故赔偿的质疑。他的亲属表示,对于电力公司责任未能得到认定的现状感到难以接受。这反映了其家人对当前解决方案的看法。

四、跨越数十年的民生叩问:公平与生存的双重期盼

张某的故事,是一段跨越了近四十年的民生纠葛。从1986年的千元赔偿, 到2024年的每月700元生活补助,时间在变,货币的价值在变,但张某对公平的追求和对生存的渴望始终未变。

在这一系列的材料中,从信访函、处理意见书到协议书、联名书,每一份文件都记录着张某为自己权益奔走的痕迹,也记录着基层政府在处理此类民生问题时的做法与面临的实际情况。我们看到,镇政府和贤家村村委会试图以生活补助的方式解决张某的生存困境,这体现了基层治理的民生关怀,但关于电力公司作为事故相关方的责任认定问题,目前尚未有明确结论,使得问题的解决尚有需要厘清之处。

我们期待,在保障张某基本生活的基础上,相关各方能积极沟通,共同寻求妥善的解决方案,妥善处理历史遗留问题,回应合理诉求,使张某的晚年生活得到安顿。

(本文基于当事人陈述及公开资料整理代为发布,如有不实言论我们不承担法律责任,如有雷同纯属巧合,侵权请联系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