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源 l 美术报
作者 l 陈磊
传统书画的学习,一般皆由临摹起步。但若仅局限于一家不能出新,则是属于循规蹈矩而百病丛生的专门之学,这已为历代论家所批判了。近日,浙江省第二届隶书大展中的抄袭事件,被抄袭的作品是使用清代书法家伊秉绶风格的创作,但舍金石洞达转为平直整饬,得其形而遗其气,实属专学之病。抄袭此作者,取法乎下,则又是在专学之病之下了。抄袭之事批评已多,本文暂不讨论。在书法被设置为高校专业并蓬勃发展的当下,此抄袭事件应重新引发我们对书法创新与专业培养的反思。

当代书法的入古出新与设计出新
当代书法有其创造性的贡献,既随着尺幅的拓展、生宣纸的使用丰富了书法的表现技法,又因借鉴钟铭、碑石、简牍等文字扩大了书法借鉴的学习范围,还在外来艺术的影响下作出了新的空间安排、装饰风格的设计、特意的用笔规划,其他另有诸如拼贴、做旧等装裱样式的增加,都推动着书法从传统文化形态向纯艺术形态的转变。当下书法创作对求新的普遍要求,让书法的创作加入了大量创意从而转向于对设计的出新求变。但不可不说,这种出新求变偏离了传统书法“不激不厉而风规自远”(唐孙过庭《书谱》语)的审美观念、艺品合于人品的文化属性,以及先入古再出新的成长路径。

清代伊秉绶的隶书,用笔平直朴拙,分布严整端穆,可谓风格强烈,面貌独特。相较于汉代隶书,取法伊书的创新路径狭窄。传统书法的学习与创作,一般先入古以筑牢根基,兼取诸体而融汇出新。如此,才能够做到自如书写。但此入古出新的路径较难,因此追逐时风与剑走偏锋就成了多数人意求创新突破的选择,但也埋下了鼓努为力、逞姿为媚而矫揉造作的隐疾。

面对当代书法的丰富实践与创新求变之风,书法论评也会适时而变。但书法作为带有浓厚文化色彩的传统艺术,有其内在的限定性。以风格新奇为旨归的当代书法创新实践,又突破了书法所内含着的传统审美的边界。尤其是形式溢出了书以载道的理念之外,其形态就已经是打着书法名义、以笔纸等为材料的当代水墨实验艺术了。

当代书法专业的招生与培养
在硬笔书写与电子输入输出的时代,书法专业的设置是有必要的,可以将其视作“为往圣继绝学”的文化保存、艺术创新的举措。对当代书法诸多问题的探讨应该集中在如何招生与专业培养上。
其一,书法的小众化招生。当前,人文社会科学在全球范围内面临挑战,其成因复杂多元。反映在国内高校相关专业的设置与招生上,似乎更受到就业率、学科评估与排名以及这两年艺考改革对艺考生文化课分数大幅提升要求的影响。以山东大学取消书法类专业为代表,非独立艺术类院校的艺术类专业的设置将会不断被削减。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则是专业美术院校书法专业招生的增加,这与新版《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2022年)》的发布有关。

先前一级学科的美术学变成了美术与书法,书法作为传统艺术受到重视;书法院系独立,招生增加是必要条件之一。但由于文化课分数大幅提高的要求,部分专业院校的招生需要通过破格的方式补录。书法等艺术类专业招生的变革,也会引发部分高校尤其是专业院校的阵痛。值得说明的是,书法的小众化招生是精英培养的要求;而作为传统文化精华的书法艺术,审美体验层次的学习理应进入寻常百姓家,大众学习与一般观念同样是孕育精英艺术、文化繁荣的土壤。

其二,书法培养的专业化与综合化。书法等纯艺专业的招生规则、培养单位还会有继续的调整,但主要的培养单位基本会集中在专业美术院校,培养的模式也是以专业化为主。书法作为艺术专业,已经脱离了书写实用的需求而转向纯艺术的审美表现,强调技法是基本要求,拓展多样化风格是创新的题中之义,这本无可厚非;但当下书法创作的最大问题是其中所暴露出来的创作者涵养的整体低下,书法作为传统艺术的代表,理应展现出较其他纯艺专业更好的人文素养。

但书法展览中经常出现错别字连篇的情形,随意选用前人诗词文篇而不符合展览主题的情形,不能有效书写个人文字而修辞立诚缺失的情形,都让书法的文化品格斯文尽失;如此,书法风格创新的取法与立意的高低恐怕就更是无暇兼顾的问题了。上世纪综合性大学设置书法专业于文学系、古文字学系、文化研究所的方案,对文史知识的强调,是当下书法专业培养的有益借鉴。
欢迎点赞+关注!
转载声明:本文系编辑转载,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