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霉变食物中含有多种霉菌毒素和有害物质,这些物质具有强烈的致癌性和细胞毒性,长期摄入会通过损伤食管黏膜、诱发基因突变、抑制免疫功能等途径,显著增加食管癌的发病风险。在温暖潮湿地区,食物易发生霉变,当地人群食管癌发病率往往与食用霉变食物的习惯相关。
(1)霉菌毒素的直接致癌作用:霉变食物中最主要的致癌物质是霉菌毒素,其中黄曲霉毒素、镰刀菌毒素、展青霉素等与食管癌关系密切。黄曲霉毒素主要由黄曲霉和寄生曲霉产生,常见于霉变的花生、玉米、豆类、坚果等食物中,其毒性极强,致癌性是亚硝胺的 70 倍。黄曲霉毒素进入人体后,在肝脏代谢为黄曲霉毒素 B1-8,9 - 环氧化物,该物质可与食管黏膜细胞的 DNA 结合,形成加合物,导致 p53 等抑癌基因突变,使细胞失去正常调控,发生癌变。实验研究显示,长期喂食含黄曲霉毒素食物的动物,食管癌发生率是正常饮食动物的 10-20 倍。镰刀菌毒素(如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常见于霉变的小麦、玉米中,能抑制食管黏膜细胞的蛋白质合成,导致细胞死亡和炎症反应,长期作用可诱发癌前病变。
(2)霉菌对食管黏膜的机械和化学损伤:霉菌本身及其代谢产物会对食管黏膜造成机械和化学损伤。霉菌的菌丝体粗糙,随食物进入食管时会摩擦黏膜,导致黏膜划伤、糜烂;霉菌代谢产生的有机酸、酶类等物质,会破坏黏膜的脂质屏障,使黏膜细胞变性、坏死。反复的损伤会引发慢性炎症,炎症过程中释放的细胞因子(如白细胞介素 - 6、肿瘤坏死因子 -α)会刺激细胞增殖,在增殖过程中可能出现基因突变,逐步发展为癌。病理检查发现,长期食用霉变食物者的食管黏膜中,慢性炎症细胞浸润和黏膜增生的发生率是不食用者的 3-4 倍。
(3)霉菌促进亚硝胺的合成:霉变食物中的霉菌(如硝酸盐还原菌)能促进亚硝酸盐向亚硝胺的转化,增加体内亚硝胺的含量。许多腌制食物在霉变后,霉菌会将食物中的硝酸盐还原为亚硝酸盐,同时分解蛋白质产生胺类物质,亚硝酸盐与胺类在胃酸作用下结合生成亚硝胺。如前所述,亚硝胺是强致癌物,可直接诱发食管黏膜细胞癌变。研究显示,霉变的腌制食品中,亚硝胺含量是未霉变者的 5-10 倍,长期食用这类食物的人群,体内亚硝胺水平显著升高,食管癌风险也相应增加。
(4)霉菌抑制机体免疫功能:霉变食物中的霉菌毒素会抑制机体的免疫功能,降低免疫系统对癌细胞的识别和清除能力。黄曲霉毒素、镰刀菌毒素等可抑制 T 淋巴细胞、B 淋巴细胞的活性,减少抗体生成,使机体无法及时清除突变的食管黏膜细胞。同时,这些毒素还会抑制自然杀伤细胞(NK 细胞)的细胞毒性作用,NK 细胞是机体对抗癌细胞的重要防线,其功能受抑制会加速癌变进程。实验发现,长期摄入霉菌毒素的动物,免疫器官(如胸腺、脾脏)重量减轻,免疫细胞数量减少,对癌细胞的杀伤能力下降 50% 以上。
(5)常见霉变食物的风险差异:不同种类的霉变食物因含有的霉菌毒素种类和量不同,增加食管癌的风险也存在差异。霉变的花生、玉米、坚果因易含黄曲霉毒素,风险最高;霉变的小麦、面粉因可能含镰刀菌毒素,风险次之;霉变的蔬菜、水果因含展青霉素等毒素,风险相对较低,但仍需避免食用。此外,长期食用自制发酵食品(如霉豆腐、豆瓣酱)若制作过程卫生条件差,易被霉菌污染,也会增加风险。在食管癌高发区的调查显示,经常食用霉变玉米、花生的人群,食管癌发病率是不食用者的 5-8 倍。